003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绷紧扶贫工程质量安全这根弦
· 警惕健康扶贫走形变样
· 图片新闻
· 不能让农村孩子输在电子屏幕里
· “寒门出贵子”勿要只盯着北大清华
·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须互利共赢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寒门出贵子”勿要只盯着北大清华
施维

  开学时节看到一则消息,据媒体报道,清华今年的内地学生中,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达19.3%。一时间,“清华生源中农村生源近两成”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关于北大清华农村生源占比的话题讨论由来已久,一方面是因为“北清”天然所附带的名校光芒,另外,也是因为这个话题背后捆绑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随着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农村专项招生计划的推出,其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上升,确实令人倍感欣喜。在媒体的解读中,清华农村生源近两成,意味着“寒门难出贵子”不是不可撬动。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寒门学子,代表的不只是他们自己人生的一次飞跃,更是千万农村学子改变命运的可能和希望。

  从情感上来说,我很喜欢这样的解读,让人感觉充满了光明和力量。尤其是在当下一些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泛起的背景下,甚至有网络爆款文章理直气壮喊出“寒门难出贵子,正是对奋斗者的公平”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正能量的声音,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某些最基本的价值的坚守与呼号。

  可即便如此,从理智上笔者并不认同把“清华农村生源比例上升”必然和“读书改变命运”的期翼画上等号。就像曾经我同样不支持把“清华农村生源比例下降”扣上“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帽子。

  读书究竟能否改变命运?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高考恢复已经四十年,而今,当家庭背景对于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化,当城市生活的成本和门槛越来越高,当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普及,当所谓成功的标准越来越精英主义时,读书改变命运的期翼难免水涨船高,尤其对于寒门学子。因此,即便多年以来,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大幅度提升,但是公众的情绪依然更容易被昔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影响。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正因此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加大重点高校招收农村生源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但是,这依然难以掩盖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巨大差距。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体内部也存在着高度分化。所谓农村或者贫困地区的生源,实际上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寒门学子”。更重要的是,能够进入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只能是少数,能够通过特殊通道进入北大清华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这种“掐尖式”的培养却解决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贫弱问题,也回答不了现实境况下的农村“贫二代”的教育出路在何方。

  笔者并不否认清华等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上升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的目光和思路总是陷在这里打转转,并一遍遍籍此去传递“寒门亦可出贵子”的期待时,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向全社会、向农村学子输出乃至强化一种认知——那就是只有考上名牌重点大学才算是有出路,才能够改变命运。反之,那些只能考上二本及以下院校的农村生源,就是不成功的,也是无力改变命运的。近年来,在我国有些农村地区高中辍学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考前大面积弃考的现象,这其中还不乏一些成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记者采访问他们为何不继续求学,回答出奇一致:“如果考不上一流的重点大学,上一个普通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赚钱。”这无疑是堵住了很多农村孩子向上攀升的路。

  相比于清华农村生源上升的新闻,今年有一则消息笔者以为更值得关注。那就是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8名同学,高考成绩虽然远超清华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但却选择放弃入读,转而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其他重点高校。虽然后来各方关于相关信息的表述有所出入,但是主要事实可以说还是“基本属实”。尤其是明确得到了清华录取承诺的一位名叫张金宇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的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所谓信仰,本就不是对某所院校的执念,而是追求一种足以照亮脚下土地的人生”。什么是城乡差距,不只是重点大学城乡生源的录取比例,更是我们还在苦苦纠结多少农村生源能考上清华北大时,却有人已经放弃了本来的录取机会。

  从全球范围来看,教育领域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通常考试分数会比较好,考上重点大学的几率自然也会比较高。从国家层面,需要通过高考招录环节的特殊政策予以农村、贫困地区适当的照顾,同时更需要重视,如何为占农村学子主体的那些普通的大多数,提供成长的机会。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教育、读书、知识的获取,都应该为其创造一个更大的世界,铺就一条更长远的路途,而不是又回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去,更不是千辛万苦点亮“考上重点大学改变人生”这簇光亮却遥远的灯。只有让更多人都能触摸到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让更多农村学子都能在平凡的人生中享受到知识的滋养和成就,这种能量才有可能“聚沙成塔”,并茂盛生长为振兴乡村、改变家国命运的磅礴伟力,这样的教育方为“百年大计”。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