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雅
我出生在华北平原,自幼见惯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可以同天际连成一线的麦浪,从未体验过在祖国的最北端那片极远极寒的天地,会带给一个人怎样的滋养。
2019年的元旦假期,拿到唐俊珊先生的散文集《那片花海为你盛开》(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一口气读完,北极村的山鹰、山林间的樟子松、夕阳下自奋蹄的老牛……大兴安岭地区从事了几十年文字创作的老先生笔耕不辍,让我们得以在一篇篇看似笔触轻松,娓娓道来,却又是用“热泪和心血写下”的“花海”间,一窥林海雪原种种神奇瑰丽的意象。
无论从年龄、阅历还是职业经历方面而言,我都应该是唐先生的“小朋友”,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小字辈,也已经开始在生活的种种“不如所料”中徘徊迷茫。究竟怎样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人从大地上汲取的那些力量,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反馈于这个世界,才是无愧“俯仰于天地”?
唐先生的文章,给我,给许多像我这样随着时光流逝,意识到旺盛的生命力不再是可以挥霍无度的人,重新寻找人生坐标系的启示。
这启示,要在山野间寻找。唐先生笔下的花草林木、虫鱼鸟兽,都充满灵性。这恰恰反映的,是作者自己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他笔下的雁群,是有组织守纪律的,他对威严的头雁诚恳恭谦,头雁便长途跋涉为他带去对北方、对大森林、对亲人的思念;他笔下的樟子松如美人般淡雅脱俗,如恋人般陪伴着作者在文学时空中徜徉,当作者为人们讲述了樟子松带给自己的启示后,又如同读懂了松树的孤独,将心爱的樟子松从自家小院移栽在大森林里;他笔下的黑狐通人气,知人语,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当被救助抚养再放归山林时,这山野间的精灵居然在雪地上对人跪拜。从此,莽莽丛林,又与作者多了一道剪不断的牵挂。
唐先生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兴安岭,因为与山中的草木、动物都有着心灵的交流,因为平等地爱着每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他自己的生命力也如同一年四季轮回着的大自然,时日虽久,年轮饱满。
这启示,要在亲情至爱之间获得。作者依旧清晰地记得妈妈烹制的苦苦菜,香气沁入心脾。因为体念母亲的辛劳,他从一个不爱吃苦苦菜的孩子,成了一辈子离不开苦苦菜的“忠实粉丝”,这其间挂念的,是那苦中回甘的味道里藏着的妈妈的温润、妈妈的情愫和妈妈的奉献;虽距离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已久远,可父亲为了解决他的穿衣穿鞋问题而迸发的“水靴改皮鞋”“军装做衣装”的智慧,也写在了《水靴与军装的回忆》一文中。无论年代如何更迭,我们总有这般充满智慧的父母,为了儿女的幸福,在没有路的时候,他们在荆棘中开出路来,没有菜的时候,他们能开垦出一片菜园,没有米,土豆白菜也能做出百般花样,没有衣服,做父母也总能通过各种途径,让正在人世间疯长的孩子,穿出一身体面。就是这份每一个平凡父母面对儿女时迸发出的不平凡的人性之光,铸成了爱的盔甲,呵护着我们一生勇敢前行。
这启示,要向内,朝着自己一颗“本自具足”的心中去求。如果把人生当作一个可以自己生长的有机体,它的发展变化无非两个维度,由繁到简,或由简到繁,如何在繁简之间加减取舍,便是人生的智慧。
从文中读唐老的喜乐,读者常常会跟着笑起来。他看得到海边那棵柿子树如何落下珍珠般的小花,又在周身挂满小灯笼一样的果子。他像个孩子一样缠着草原上的乌日娜阿妈讲九叶还魂草的故事,为英雄的阿古清拯救了草原而欢欣鼓舞。
在一颗赤子之心下,唐先生又因人生丰富的经历而格外敏锐,厚重,能够品尝得到少历世事的年轻人不能品尝得到的人生况味。他读苏东坡,读得出大词人不肯向苦难深重的既定轨迹低头的倔强,读得出词人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中贯穿的拿起、看破与放下。他和词人一样,经历过生命赐予的得意与失意,却最终沉淀出“只要加柴水终会开”这样坚韧与积极的人生观。老骥伏枥,稳稳当当地继续前行,这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的豪迈落在每日的柴米油盐、笔耕不辍中,令人心生敬仰。
沉淀了智慧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回答着这样两个问题。
在有限的人生里,究竟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感念家人的付出,陪着爱人散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有没有幽默感,懂不懂得爱与宽容——这些是重要的。
在人生的后半程,究竟什么是可以始终期盼的?每天能看到清丽的风景,和有趣的人聊天,永远不失去想飞的心,不忘记飞翔的姿态——这些是始终可以期盼的。
智慧的唐先生为我们推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吸引我们去寻找人生风景的另一个角度。过去若提到花海放歌,我的眼前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穿着异域风情的服饰,在姹紫嫣红间如百灵鸟般歌唱。如今方觉人生厚重,才是真正的繁华似锦,值得歌上一曲。这歌曲不需要嘹亮高亢,因为它不需要掌声与鲜花,甚至不要观众。它只唱与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告诉他们,我心盛开,一切都好。这样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吧。
读罢掩卷,情不自禁道了一声,时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