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跨界打通蔬菜产销全产业链条、煲鸡汤的传统手艺借助直播破圈销量翻番,在武汉,越来越多“新农人”返乡创业,推动“归雁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农村部门多措并举,拓宽返乡创业致富路,制定“十个一”工作机制,发布返乡创业“十一条”举措,做大做强“归雁经济”,推动返乡创业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新洲区邾城街道杜堂村的菜地里,湖北省精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作农业”)董事长缪斌,正在观察皱叶菜的长势。46岁的缪斌投身农业只有3年时间,在此之前,他从事的是与农业没什么交集的规划设计专业。2022年,在设计院工作遇到了瓶颈的他,转身创办精作农业投入农业种植领域。
2023年,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非种业”)开发的蔬菜新品种“亚非皱叶菜”开始推广试种。缪斌十分认可这个新品种的品质和市场前景,抓住机会在新洲、黄陂等地种上了600多亩皱叶菜。通过全产业链发展,目前,精作农业和亚非种业深入合作,开发出基于皱叶菜的水饺、豆腐、糍粑等衍生产品,主要供应餐饮企业,市场反响良好。
在精作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的支持为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武汉市针对皱叶菜种植提供了每亩500元的补贴,市、区还协调为我联系了200万元的创业贷款。为了解决农田的排水问题,又安排了100万元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谈到这些“增援”,缪斌更加干劲十足,“等支持全部到位,我有信心把蔬菜产业链建得更加完备。”
连片种植皱叶菜300亩以上,每亩可获500元补贴;新建蛋鸡养殖场,每10万只补助200万元;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最高补助800万元……今年4月,武汉市发布“十一条”举措,覆盖种养、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等全产业链,为像缪斌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和资金帮助。
“十一条”举措中,对携带农业创新成果入驻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中心的企业,给予租金补贴。在种植领域,皱叶菜连片种植300亩以上的主体可获每亩500元补贴,高蛋白玉米规模化种植达标每亩补贴200元。在养殖领域,新建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每万头补贴300万元;存笼50万只以上的蛋鸡场,每10万只补助200万元。
对新建投资超千万元的加工项目,按初加工、精深加工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800万元补助;仓储冷链建设可按总造价50%补贴,最高100万元;休闲农业园区在道路、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上最高可获40万元奖补。
政策同步强化科技支撑,对购置农机具的主体给予最高35%补贴;长江名优特色鱼类养殖试验项目最高补助30万元;首次成功申报市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可分别获得20万元、10万元奖励。
金融支持方面,通过“惠农贷”“武农贷”及农业应急基金提供融资支持,投保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体,可获25%保费补贴。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政策组合拳破解资金、技术、市场等创业难题,确保扶持措施精准落地。
今年以来,武汉市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十个一”工作机制,推进返乡创业政策落实落细,以乡情为纽带,政策为载体,技术做支撑,资金做扶持,培育返乡创业“好生态”。
制定了一个工作方案、出台了一个支持政策、建立了一个调度机制、支持了一批创业项目、培育了一批创业主体、培训了一批创业人员、打造了一批创业园区、搭建了一个支持平台、健全了一套服务体系、宣传了一批创业典型。
通过搭建区、街、村三级管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培育“六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推动返乡人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返乡创业经营主体,培训返乡创业人才,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强联农带农,带动返乡人员共同创业。
武汉粒粒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姜旭飞、郭芹夫妇正是在“创业潮”中涌现出的“双子星”。两人从上海回到新洲老家,就在邾城街铁衖村的土地上携手耕耘。夫妻俩配合默契,姜旭飞从开农机学起,主要负责技术生产;郭芹从管理做起,一方面照顾好家庭,一方面做好市场推广和后勤支撑。
如今,合作社完成了智能化作业升级,现有4位专业农机飞手,6位固定的农机手,20多台智能农机。在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每天有十几位专业农人在田间忙碌,为整个新洲区的农户、合作社提供代种、代管、代收等各方面的农事服务。“有了智慧农机具的帮助,现在1亩田能够增收300元左右,乡亲们都蛮高兴。”姜旭飞开心地说。
夫妻俩还将水稻品种“昌两优135”引入合作社,发展农户们种植优质稻。整个合作社4000多亩农田里,已经有75%以上种植这个品种,合作社一年的收成约400万至500万斤。
“家人们看看,都是现熬的土鸡汤,在老瓦罐里细熬慢炖2小时,现在直播间下单,明天就能发货。”清晨5时30分,夏日天微亮,江夏区山坡街道贺胜桥镇的一角,传来汤馆老板王泽亮直播的声音,一声声吆喝声中,他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贺胜桥土鸡汤卖到了全国各地。
王泽亮是我市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从“省二级运动员”到“非遗美食传承人”,他带领当地传统技艺走出地域限制,带动村民就业,生意越做越红火。
武汉市积极培育农村电商生态,集中打造了仓埠山庄、霄垚等农产品网络直播基地,举办“武汉农匠”比赛和直播电商节活动,培养农村电商直播带头人300余人,孵化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网络达人100余人。强化土地承包合同规范化管理,完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开展返乡创客行、返乡创业专题访谈、寻找返乡创业星等系列宣传活动,推荐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武汉通过优化升级“江城百臻”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搭建供应链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生产、采购、销售全流程服务。以农创中心为主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创业主体提供更加便捷的技术成果对接服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武汉市强化政策供给支持返乡创业项目落地,全市支持返乡创业产业项目153个、就业帮扶项目64个、补贴农机具3500台(套);为31家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惠农贷”“武农贷”和农业应急基金等给予贷款支持,对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等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整合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和各区现有农业产业园区资源,改扩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区(基地)。全市共建设农村创业园区12个,入驻农业经营主体113个,其中,在建项目3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