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第5版 三农论坛返回

激发乡村生活性服务业的巨大潜能

季翔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12日 季翔

  乡村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乡村的全面振兴。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优质的生活服务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生活性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困境。这种服务缺失不仅表现为基础生活保障上的薄弱,也阻碍着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削弱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整体活力与发展潜力。完善乡村生活性服务体系,不仅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业态,其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深化拓展。从行业构成看,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商贸、餐饮、住宿等基础服务,也涵盖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品质服务,以及社区照料、托育托管等社会服务,更延伸至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文化服务领域,这些服务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生活服务需求正呈现明显的分层化、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基础性生活服务仍需要提质扩容,解决供给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个性化、品质化的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催生着新兴服务形态。这种结构性变化对传统服务模式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实践表明,生活性服务业与乡村特色资源的有机融合能产生显著效益。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将老宅改造为精品民宿,解决了留客难题,还衍生出文艺沙龙、非遗体验工坊等创新业态,带动手艺人增收;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通过“田园综合体+生活服务”模式,将闲置仓库改造为乡村书局,同时引入共享医疗服务,让村民可以借助智能设备接受基础医疗服务,通过远程问诊系统享受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解决看病远问题。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从供给端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依旧存在;从需求端看,随着返乡人群增多和消费升级趋势显现,乡村居民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供需错配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来实现生活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乡村生活性服务业的崛起不是简单的服务供给增加,而是乡村社会整体运行方式的转型升级。未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应当着眼于系统性发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布局,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覆盖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服务质量提升和业态创新,推动服务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通过数字化手段的运用,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优质服务能够跨越城乡边界。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赋能作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服务有机结合,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服务生态体系。这种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能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另外,在推进过程中,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既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也要激发市场活力,更要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既需要产业兴旺的硬实力,也需要生活便利的软环境。只有当农村地区既能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又能保障优质生活服务,才能真正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人才返乡、资本下乡从社会关注转化为实际行动。乡村生活性服务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既需要政策引导和资本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共同参与。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