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农产品质量安全 日期:20230817
以品质提升带动质量升级 持续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以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促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覆盖监管体系 从田间到舌尖实现全程可溯
  007版:农产品质量安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以品质提升带动质量升级
· 持续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 以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促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 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覆盖监管体系
· 从田间到舌尖实现全程可溯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8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象山县

以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促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涵阳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有近22万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8%以上,是共同富裕跑道上“扩中提底”的首要人群。自2017年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后,该县通过建设数字监管平台,构建了一个以信用为核心——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评价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农业品牌的信用附加值,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

  

  数字平台构建监管体系

  象山素有“中国柑橘之乡”的美誉,是“红美人”品牌的原产地。为持续打造高端水果品牌,2022年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对柑橘果品溯源系统进行迭代升级,综合涉及生产、销售、监管、消费等多方信息,明确各环节品控责任,实行“一果一码”,提升“红美人”农业品牌的信用附加值。“通过扫码,消费者可以查询到水果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包括生长环境、农药使用、储存条件等,这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透明度,让消费者购买时更加放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监控产品品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整体产品质量。”象山县大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林军说。通过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数字农业系统,象山县对当地农产品生产主体进行了农安信用信息实时采集,设置了使用区域公用品牌的主体准入门槛,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农户使用追溯码进行自我管理,主动上传购置农资、农事活动、用药施肥等信息,配合政府监管执法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和产品检测。截至目前,当地已开具使用追溯码38.4万张,销售带码柑橘达5000余吨。

  此外,象山县还搭建起“智慧农安”监管平台,让各农业生产主体接受常态化“市—县—镇”三级巡检,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应急处置、追溯管理等数据互联互通。目前,全县共有73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监管平台,形成信息可共享、源头可追溯、数据可定位、风险可防范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网格体系。

  

  守信激励助力融合发展

  象山农安信用体系从构建之初就将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各项动态都纳入信用等级评定中来。象山在全县范围内设置公共信用、检验检测、社会监督等信用评价指标,制定信用等级评分细则,对农业生产主体开展ABCD四个等级信用评定,并将生产主体信用等级、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被评为高信用评级的主体可以享受农保补贴等激励举措,同时有机会和地域品牌达成合作关系,组团式建立质量联盟,引发“品质提升品牌、品牌担保品质、优质激励优价”的正向推进机制。

  信用等级的评定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主体的金融授信。象山甬红果蔬有限公司因为连续三年被评为信用A级农业企业,在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授信额度从30万元提升到200万元,贷款年利率从7.2%下降到4.8%。今年象山全县共有115家生产主体列入农安信用激励名单,30家经营主体享受到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的优惠,涉贷金额达2900万元。而对信用信息记录严重不良的,则阻断其信贷渠道,倒逼生产主体加强自律。

  除了与信用等级评定配套的金融授信激励机制,象山县还开展了农村“三位一体”金融模式,以此推进“整村批发、集中授信”等创新信贷业务,扩大“村民集团授信”及整村授信业务,村均授信额度达500万元。同时,县政府还与中国人保(PICC)达成合作,集中为信用评级良好的农户投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为他们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近年来,象山县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出了“象山红美人”“象山白鹅”等一批标志性农产品,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2年,象山农业亩均产值超过1.8万元,为全省的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同比增长6.4%。依靠政策和科技、信用和品质,象山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新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