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重庆篇 日期:20210611
巴山渝水谱新篇
  008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重庆篇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巴山渝水谱新篇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6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举目世界,像重庆这样大山大水、大城大乡、大开大合的城市,难觅第二座。山水美景固然多姿多彩,山高坡陡、地块散碎,却也是横亘在农业现代化征程上的巨大挑战。如何在“巴掌田”“半山坡”上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在高山峡谷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把自然禀赋劣势转变为独特的产业发展优势?重庆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选准并走出了一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巴山渝水谱新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巴山渝水谱新篇

  

  春天,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李花开遍长江两岸。

  

  

  巴山渝水谱新篇

  

  农民人均收入(元)

  

  

  巴山渝水谱新篇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巴山渝水谱新篇

  

  原产于重庆市荣昌区的世界八大、中国三大优良种猪之一的荣昌猪。

  

  

  巴山渝水谱新篇

  

  花果同树的重庆市忠县“忠橙”。

  巴渝多山,一山望一山;巴渝多水,一水带一水。重庆拥有近8万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和510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

  “大城市”与“大农村”共生、“大山区”与“大库区”并存是重庆特有的标签。山水纵横的天然地理环境,有限而零星分散的“一亩三分地”,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重庆该如何破题?

  时代出考卷,自有破题人。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将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作为全市全局工作两个基本面,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重庆发展的最高境界,坚持既取势更取实,以实干促振兴,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重庆以做大做强涉农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谱写了巴山渝水新的篇章。

  

  产业振兴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为此,重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具有重庆特色的“路线图”,挂图作战,打表推进。

  2018年,乡村振兴开局伊始,重庆出台关于聚焦乡村发展难题精准落实“五个振兴”的意见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2020年,《重庆市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用3年时间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今年以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

  细看这些具有导向意义的政策文件,你会发现,重庆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强调以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2017年7月以来,重庆市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十百千”工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就是重点发展柑橘、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集群,打造2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

  ——百,就是培育10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打造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千,就是培育10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1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以“十百千”为统领,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县要因地制宜,各镇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产业进山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主攻山上、林下、水中、气候经济,在差异中找准特色,在协同中迈向现代。

  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等因素,重庆谋定“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主城都市区,打造粮油保供基地,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做强“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柑橘(柚)、脆李、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文旅+”为中药材、茶叶、烤烟、特色经果林、调味品、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链条化”赋能。明确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重点建设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和火锅调料生产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冬季蔬菜和高山蔬菜基地、最大的晚熟柑橘生产基地,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打造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

  原本在重庆大学工作的退役军人秦兆宏,现在的身份是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的橘农。返乡创业12年,秦兆宏不仅把血橙种到了3000多亩,卖到了马尔代夫,还带动全村59户贫困户如期脱贫,荣膺“重庆首届杰出英才奖”。

  以秦兆宏为代表,大量的资源要素在“十百千”工程的引领下迅速渗透进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带。沿长江经济带发展柑橘370万亩,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种植中药材超340万亩,涪陵、万州、丰都等区县发展榨菜190万亩,石柱、江津等区县建成调味品基地178万亩……潼南柠檬、巫山脆李、武隆高山蔬菜、巴南花木、南川蓝莓、梁平蜜柚、垫江晚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竞相在群山间怒放。

  

  提质增效强支撑

  在大区域层面的合理布局,基本保证了散布在山间的产业既能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又不脱离市场盲目发展。

  具体到每一个小气候中,重庆在“干什么、干多大、怎么干”等方面,强调“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具体为:

  ——小规模,立足“小而精”“小而美”。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精心种好每一寸土地。比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土地资源有限,但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虽然规模都不大,却各有特色、小而不弱。

  ——多品种,多样化发展。利用山地资源环境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多品种”发展。比如奉节实施低山布局脐橙,中山布局油橄榄、小水果、蚕桑,高山布局中药材、蔬菜、烟叶的产业发展方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高品质,着力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比如巫山脆李,目前已种植高品质的脆李28万亩,成为“中国脆李之乡”,去年其品牌价值增至19亿元以上,蝉联全国李类品牌第一。

  ——好价钱,产品要卖得远、卖得好。比如开州区谭家镇建起西南地区最大的冷水鱼生态流水养殖场,销量好、利润高,一个直径10多米的鲟鱼池,平均年产值可达百万元。

  放眼如今的巴渝,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质增效。

  粮食种植方面:坚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1万亩,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的114.1%。

  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柑橘、榨菜等十大特色产业,目前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10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全市成功创建起潼南(柠檬)、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奉节(脐橙)、万州(种养循环)、丰都(畜禽)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面积达到750万亩,综合产值超800亿元。

  产业融合方面: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电商增势迅猛,3年来,农产品加工产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通过3年多的不断努力,全市农业产业日益兴旺,乡村振兴底气更足。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式发展,推动产业业态由“单一农业”生产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特色产业已成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盘活资源鼓腰包

  前段时间,迁居丰都县城多年的村民廖德银从水宿山行民宿管理有限公司领到了今年的租金,一共4000元。“没错,是4000元!”廖德银数了两遍,把钱放进包里,笑着连声说感谢。

  廖德银从未想过,乡下闲置的老屋竟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大潮中变成了可以生钱的“金娃娃”,不仅可以直接收取房屋租金,民宿公司还承诺将8%的利润分红给村民和村集体,这样,年底自己还能有一笔收入。

  山清水秀、良好生态,既是重庆的特色,也是重庆的优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重庆强调念好“山字经”,用好生态这个“宝贝”,以“生态+”的理念谋划发展,以“+生态”的思路发展产业,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沿带动·全域整治”行动,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廖德银所在的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将闲置撂荒坡地统一集中发展花卉、笋竹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9344元增长至2020年的1268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一片空白增长至5.9万元。

  “山内山外两世界”,是当年廖德银搬迁到县城后的直观感受,按照三建乡乡长任正义的形容,“烂房子”“粪坨子”“光脚丫子”把绿春坝村过去的穷脏乱差描绘得淋漓尽致。

  但现在,廖德银的看法改变了。2018年,当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三变”改革如期而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绿春坝村呈现出“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群众的日子好起来”的乡村新气象。廖德银坦承,当年自以为“光荣”的搬迁,已成为当地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在不久前,石柱县中益乡新一批农家乐也签好协议、筹备开业了。这些农家乐的构成是典型的“农户+集体+企业”模式,即:当地农户拿出空置房,农旅公司负责设计、推广及技术、服务指导等,村集体则负责协调等事宜;收益由三方按协议及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据测算,农民每年每户将因此增收5000元。

  不只是丰都、石柱,武隆、彭水、黔江等区县也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2020年的数据显示,疫情之下,武隆、彭水、黔江的旅游总收入仍分别达到180亿元、143.6亿元、144亿元。

  近3年,全市“空壳村”占比下降了73.1个百分点。5年来,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近6000元,达到16361元,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未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狠抓落实,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共同构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新格局。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野,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一首清脆动听的乡村振兴新曲,正在巴山渝水间奏鸣、回荡。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