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种植业 日期:20210601
落实绿色防控 有望“十八连丰” 山东肥城:整市推行粮食生产“十统一”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发布 旱地直播油菜技术体系逐步完善 蚕桑产业带动上万人增收 扎实做好早稻保苗工作 专家指导提高茶农种茶效益
  005版:种植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落实绿色防控 有望“十八连丰”
· 山东肥城:整市推行粮食生产“十统一”
·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发布
· 旱地直播油菜技术体系逐步完善
· 蚕桑产业带动上万人增收
· 扎实做好早稻保苗工作
· 专家指导提高茶农种茶效益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落实绿色防控 有望“十八连丰”

——安徽大力推行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保夏粮丰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田

  

  

  落实绿色防控 有望“十八连丰”

  

  安徽寿西湖农场即将收获的小麦。 资料图

  初夏时节麦飘香。近日,记者走进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西湖农场,只见田野里亮黄的麦穗随风摆动,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寿西湖农场是安徽广袤田间的一个代表。再过几天,安徽全省小麦即将迎来大面积开镰。今年全省小麦生产形势总体向好,总产预计高于去年,有望实现“十八连丰”。

  然而今年的丰收却来之不易。据监测,今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程度重于去年。赤霉病是制约安徽小麦生产的最大因素,对粮食生产构成直接威胁。面对今年异常艰巨的任务,安徽千方百计防控小麦赤霉病,确保夏粮持续丰收。

  

  防控力度只增不减保障粮食产量

  “今年我们根据政府部门还有专业技术部门的建议,总体防治三遍赤霉病,防治效果很明显。”安徽省蚌埠市龙亢农场高级农艺师闫洪凯告诉记者,今年使用了新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控效果达到预期。“虽然今年阴雨天气多,不利于小麦灌浆,但是影响在可控范围内。6月初我们农场的两万六千亩小麦就可以收获了。”闫洪凯说。

  粮稳天下安,不可等闲看。小麦能否丰产丰收,防控赤霉病是关键一环,防控工作不能有一丝懈怠。“面对今年小麦赤霉病多发的严峻形势,我省高度重视,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安徽省植保总站站长袁松告诉记者,今年全省从上到下对小麦赤霉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和防控力度都是历年之最。

  强有力的防控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袁松表示,今年安徽小麦赤霉病防控做到了四个“只增不减”:党政同责只增不减;资金投入只增不减;两次预防只增不减;监管频度只增不减。

  “在安徽,村里随便找个大爷问一问都知道该在什么时间防控赤霉病!”安徽植保工作人员表示,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已深入人心。据介绍,今年安徽全省市、县落实网格化技术包保人员8200余人,赴小麦生产一线指导服务26万余人次,开展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1853场次,培训人数11.75万人次,举全省之力推进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联防防控和群防群治。

  专家分析认为,今年安徽因小麦赤霉病原因造成小麦减产的概率明显降低。小麦赤霉病重点在预防,这就需要效果好的药剂。近日,在安徽寿西湖农场麦甜标杆农场观摩会,与会人员直观看到了先正达集团中国的新技术麦甜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

  据介绍,麦甜是以氟唑菌酰羟胺为有效成分的杀菌剂。根据现场实测,用过麦甜的小麦每平方米产量为937克,较常规药剂处理平均产量提高10%以上。先正达技术经理营金凤介绍,根据过去20余个标准示范点实收测产,平均产量相比常规药剂同样能提高10%以上。寿西湖农场的农户表示,麦甜有效防控赤霉病的同时,还能增产增收,是麦田的最佳伴侣。

  

  全程绿色防控守护小麦质量安全

  “你们看,颜色暗黄的是常规药剂,麦穗黄亮饱满的就是麦甜。对比非常明显!”寿西湖农场六分厂的职工胡风美站在自家的田间,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麦甜的亮点。胡风美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虽然使用麦甜生产成本会高一点,但是小麦品质提高了,对比下来其实回报要高得多。“以后就用麦甜啦。”胡风美乐呵呵地说。

  小麦赤霉病不但影响产量,更影响质量。如不幸感染赤霉病,严重的时候可造成粮食减产,病菌分泌的毒素也会严重损坏小麦品质,有损健康。据了解,使用高效对路的药剂是抑制毒素、保障小麦品质非常重要的手段。

  先正达集团中国麦甜产品经理黄羽介绍,为了更好助力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户打赢小麦赤霉病攻坚战,2021年,先正达集团中国在全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通过以麦甜为核心的综合解决方案,打造了上百个标杆农场,为小麦产业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作为新的药剂,今年麦甜在安徽推广使用面积超过100万亩。专家表示,从田间病情来看,首次选用高效对路药剂防治的田块,效果明显高于施用普通药剂的田块,而这也是绿色防控工作的体现。

  安徽省植保总站四级调研员郑兆阳介绍,安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全面贯彻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做法上,实行“调结构、优品种、减菌源、阻侵染、控为害”的技术路线,从秋种入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同时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并举,始终把小麦赤霉病防控贯穿小麦生产全过程,努力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

  “尽管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治‘窗口期’阴雨天气较长,气象条件极有利于赤霉病大流行发生,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有关部门行动早、措施实,技术指导服务到位,特别是鼓励首次防治用好药的举措,在今年的赤霉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赤霉病扩展受到了明显抑制,防效明显。”郑兆阳介绍,今年安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效果已经显现,商品品质也完全能够达到国家粮食收储标准。

  

  科学管理持续推进药剂减量增效

  “赤霉病的发生不只是与天气有关。土壤表面秸秆大量富集极易产生大量病原菌子囊壳,这是造成小麦赤霉病频发、重发的主要因素。”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小麦赤霉病防治首席科学家丁克坚建议,要推动小麦赤霉病防控措施前移,如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改变耕作方式等均是降低赤霉病菌初染源和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的重要措施。

  丁克坚介绍,赤霉病全生育期防控关键技术包括秸秆深翻、压低菌量以及合理用药、适时防治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窗口期首次防治一定要用好药。如果第一遍不用好药,那么第二遍再用好药效果还是比较差。”丁克坚认为,窗口期的第一次用药非常关键,要足量用药,并且用好药。

  “我的建议是根据需要在不同区域实施动态管控。发生程度低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用药,第一遍用好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减少第二次用药。”丁克坚表示,动态管控赤霉病更加科学,同时对药剂的减量增效起到作用。

  “使用麦甜一次用药每亩60毫升,有效成分用量仅12克。”先正达集团中国副总裁、植保业务负责人丁松告诉记者,高科技药剂防治效果更好,单位面积有效成分用量更低,这符合国家减量用药的政策和发展趋势。

  据介绍,今年麦甜获得了全国农技推广协会颁发的减量增效优秀示范“创新产品”称号。不只是安徽,湖北、江苏等地对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防治都取得很好效果。

  眼下,江淮大地正处处风吹麦浪。专家表示,今年安徽省小麦整体防控效果很好,一般病穗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且大部分都处于轻症状态,赤霉病病情级别和严重度大幅下降。

  郑兆阳表示,今年安徽已超额、按时、高质完成小麦赤霉病防控任务。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确保粮食持续高质量丰产丰收。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