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平顺县贫困户在中药材加工车间工作。
图②:宋勇斌在紫团参基地察看药材长势。
图③:“玉米兄弟”在黑糯玉米基地。
图④:薛贵生在功能食品展销会上展示产品。
山西省吕梁山岚县梁家庄乡车道坡村农民薛贵生经过反复试验,把玉米、莜麦、黄豆等八种杂粮配比炒好磨成粉,做成“八宝粉”投入市场,因其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特性,成为三高人群首选的功能食品,从而在北京、深圳等地市场一炮走红。在薛贵生的带动下,岚县的小杂粮从为糊口的土特产变成了奔小康的金豆豆。
不是薛贵生一个人在奋斗。
从1940年,我国引进“金皇后”玉米种子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先行改种,到1944年延安地区改种完毕,掀起玉米增产引领的大生产运动高潮;在农业合作化、农业学大寨和为了周恩来总理嘱托粮棉并举,吴吉昌攻克棉花脱蕾落桃难题等方面,山西一直是新中国三农改革和创新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之后,山西调整产业结构,调出晋南水果园、吕梁红枣山、雁门畜牧区,极大地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果盘子、肉碟子。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特”“优”资源禀赋,围绕功能农业,以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晋南果业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南果北肉中粮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出口平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为四梁八柱,转变发展方式,从卖土特产走向销售功能农产品,从保障“吃得饱”迈向供给“吃得好”,蹚出了山西现代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新路子。
5月20日,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陀罗村玉米兄弟工厂种植的百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玉米兄弟以品黑糯玉米、喝玉米须茶、赏油菜花为主题,举办了首届油菜花摄影比赛。
张世元、王勇峰从做山晋庄园在传统渠道卖甜糯玉米开始,到成立玉米兄弟公司,以黑糯玉米为产品,以品质为王牌,用讲故事方式走微商营销路线,实现了从卖玉米向卖健康、卖功能的华丽转身。去年1200亩的精加工黑糯玉米销售额超1000万元。
玉米兄弟“小而美”路径是山西破题小杂粮产业的精彩缩影。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放在全世界粮食市场的天平上称一称,中国粮食食品产业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市场和能做出千亿级公司的产业,就是中国特有的五谷杂粮。
正是基于此,山西“特”“优”战略锁定了中部杂粮板块。忻州市高寒冷凉和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成为小杂粮主产区之一,有谷类、豆类、鲜食玉米、薯类4大类20余种,常年种植面积350万亩以上,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近一半,约占全省杂粮面积的1/4。
“亩均收入1500元都是一种奢望,护不住肚皮。”和山西其他杂粮产区相似,忻州市的杂粮种植一直处在广种薄收,原粮销售卖不出好价钱的状态。
如何立足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山西(忻州)杂粮省级出口平台建设为契机,将小杂粮做成大文章?
政府与市场合力建产业孵化平台助力产业链延伸、企业主体深度开发功能农产品提升杂粮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成为忻州市小杂粮产业逆袭的工具。
忻州市委市政府牵头创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了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打造了“市有大宗交易市场、县有大型集贸市场、村有田头市场”的杂粮交易流通体系和“互联网+忻州杂粮”的线上交易平台,完成了“市有龙头、县有园区、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户有产业”的产业布局,夯实了产业发展扶贫带农的基础。
近年来,忻州市先后荣获了“中国杂粮之都”“中华红芸豆之乡”“中国亚麻油籽之乡”“中国甜糯玉米之乡”等“一都六乡”的称号,注册发布了“忻州杂粮”“忻味道”2个市域公用品牌,培育了“五台斋选”“静乐生活”等10个县域公用品牌。
山西晋臻黄酒有限公司研发出的养生有机黄酒,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藜麦饮粉和藜麦黄酒养生系列产品、老农贡冷榨胡麻油等一批有品牌、有功能的农产品开始走上北上广、江浙沪等地的百姓餐桌。
这意味着,忻州市从功能出发,适应消费升级,围绕供给“吃得好”,实现了粮食有品牌,产品有功能,写就了小杂粮带动特色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宽裕的大文章。
壶关县黄山乡返乡农民宋勇斌成立一棵心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致力于党参极品紫团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紫团参是药食同源的原料,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肺虚弱,体倦无力等,又因其富含多糖、17种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可提高免疫力,成为食补佳品。目前,壶关县人民政府正在积极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提升上党党参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上到政府,下到农民合力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布局大健康产业成为长治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正在进行时。
一个好消息是,山西现有中药材资源1500余种,有30多种道地或优势中药材。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一个坏消息是,山西是位列全国第四位的中医药资源大省,但却是中药材产值弱省,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药制剂的发展均显粗放、落后。一些道地中药材产量每年占全国产量的40%-60%,但加工能力弱,加工量仅占全国的5%-8%。
“特”“优”战略之下,依托中国上党中药材特优区,长治成为建设运营“东药材”省级出口平台的责任主体市,开始专注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体验、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健康产业。
该市集聚政策、资金、科技等要素,在加快基地建设、发展仓储物流、推动食药融合、壮大龙头企业等环节发力,建设了中药材产业集群,引导企业用功能化打动消费者开发药食同源产品,适应消费升级需求。
由此,长治市涌现出山西振东集团、康宝生物、纳安生物、潞安智华等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其中振东集团是上市企业;新型经营主体陆续开发出了振东“五和牌”先生口服液、“和韵清”牌小粒黑苦荞茶、“乐虎”功能饮料、“依身轻”牌松菊粉、桑之源桑芽菜、浩润蒲公英脱水菜、蒲公英速冻饺子等产品。
同时,该市还培育了一批有技能的新型职业药农,并建立了小农户与大健康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黎城县洪井乡洪井村的范海春、吴保吓等10余户贫困户,在金融扶贫的政策支持下,成为从事党参初加工的利民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股东后,同时在公司就业,10户贫困户的年平均收入达到1万元。
由此,长治带着小农户共建共享大健康产业成为山西“特”“优”现代农业一道亮丽风景。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山西省粮食面积稳定在4650万亩以上,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35亿公斤。山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7.8%,增幅连续3年超全国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山西主打的“特”“优”农业、功能农业两张牌统筹稳粮与增收,实现了从保障“吃得饱”到供给“吃得好”的转型发展。
这背后是政府的政策背书和科技品牌的支撑。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紧扣科技创新,统筹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把山西农谷建设成为功能食品功能农业研发高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打造山西“特”“优”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这一背景下,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先后成立了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和功能食品研究院,统筹全省农业科技资源,链接国内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开始为山西功能农业、功能农产品发展赋能科技要素。
“我们建设了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功能食品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围绕功能主粮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功能杂粮种质创新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山西省特色生物资源功能食品研发与利用等课题展开了科技攻关,开发出了富硒太谷饼、杂粮太谷饼、即冲即食小米营养粥、杂粮牛轧糖、猴头菇大豆速溶粉系列功能农产品等产品。”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志强说。
“我们通过冻干技术处理的大同黄花,比烘干黄花的利用价值高,如VC含量是烘干黄花的3到4倍,还原糖是烘干黄花的1.8倍。现在已经有几家企业把该成果转化成为产品的合作意向。”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院长郭尚说。
截至目前,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已经评选出了80个省级功能农产品品牌,在科技和品牌的双翼引擎之下,山西省的龙头企业以功能农产品为原料,已经开发出40多个系列、数百个功能食品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山西功能农产品种植面积在700万亩以上,带动了40多万户农户增收。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山西省将力争培育20家功能食品优势骨干企业,实现功能食品年产值突破90亿元。
由此,山西特色现代农业走上了从温饱农业、吃饭农业向营养农业、健康农业转遍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之路。
2020年,山西粮食产量达到142.4亿公斤,亩产303.4公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单产增幅、增量全国第一,总产增幅、增量位列全国第二、第三。
2020年,山西省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4%,高于全国12.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其中2020年生猪存出栏增速位列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