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产业扶贫 日期:20210115
畜禽粪污变资源 肉鸡产业添活力 一个梨富了一村人 庭院紫皮蒜 百姓金饭碗 民族“乐器王”领奏致富曲 四川阆中市 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工程 河南光山县 化纤扶贫车间稳就业促增收
  005版:产业扶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畜禽粪污变资源 肉鸡产业添活力
· 一个梨富了一村人
· 庭院紫皮蒜 百姓金饭碗
· 民族“乐器王”领奏致富曲
· 四川阆中市 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工程
· 河南光山县 化纤扶贫车间稳就业促增收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畜禽粪污变资源 肉鸡产业添活力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帮扶河北尚义县发展绿色养殖产业
本报记者 唐旭 见习记者 朱凌青

  “以往到了冬天,地里没有什么活儿,我就在家闲着。这个冬天,我到家门口的养殖场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在河北芳草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养殖生产车间里,正在工作的袁美林说。袁美林是河北省尚义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个冬天,她和丈夫每天到养殖场车间上班,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不少。

  袁美林工作的养殖车间位于河北省尚义县。近年来,该县建起的白羽肉鸡养殖、孵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肉鸡养殖产业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现在我们仅加工车间就提供给贫困户3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3.6万元。不少家庭一下就脱了贫。”河北芳草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芳介绍说。

  “想要在县里建起肉鸡养殖产业可不是件容易事。”时任尚义县副县长张应红(现任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回忆产业建设初期的情况说。尚义县地处三省六县交界区域,河流淖泊众多导致当地对产业的环保标准要求极高。县里几次想发展畜禽养殖业,但都因要为环保“让路”而搁浅。

  直到2017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以下简称“生态总站”)的两位扶贫干部先后来到尚义县,事情才有了转机。他们了解到县里畜禽养殖不易突破的瓶颈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县里建设了有机肥加工厂,有效解决了畜禽粪污处理技术难题,为尚义县蹚出一条既能守护“绿水青山”,又能发展畜禽产业的循环农业致富路。

  

  绿水青山美 肉鸡产业富

  “以前养鸡场周边的水沟里都是脏水粪污,臭气熏天,现在养殖规模这么大,生态环境却不受鸡粪污染影响了。”袁美林说。

  养殖场干净整洁离不开生态总站帮扶尚义县建立有机肥加工厂。“尚义县养殖产业分散、规模小,畜禽粪污不能资源化利用,这既污染了环境,又阻碍了养殖业发展。”生态总站站长王久臣介绍。

  正是这个原因,尚义县进入了散养畜禽污染分散难治理,规模养殖环保要求又不达标的死循环。眼看着别的地方通过规模化养殖产业带着贫困户脱贫致富,尚义县的领导们直挠头。

  这个困境随着生态总站的张宏斌、居学海两位扶贫干部来到县里挂职终于有了解决。2017年,张宏斌先来到尚义县挂职副县长。他发现县里肉鸡养殖的自然条件好,可是县里的干部却对发展养殖业致富频频摇头。一问才知是因为“环保”拦路,粪污处理一直不达标。“有了问题我们就要解决,不能看着给农民致富的好产业落不了地。”张宏斌说。

  随后,他马上寻求总站支持,协调国家与河北省循环农业领域专家现场指导,解决粪污处理技术。有了技术支撑,接着还要争取项目资金,尚义县的这项产业发展谋划思路,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扶贫办的支持,将项目资金向“张承保”环京津贫困带的深度贫困县倾斜,用实际行动践行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经过多方努力,农业农村部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终于在尚义县落成。建成的有机肥加工厂,每年可处理养殖粪便5.65万吨、尾菜0.3万吨、玉米秸秆2万吨,年生产有机肥3.8万吨。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实现了秸秆和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为县里发展畜禽养殖产业打通了最后一道关口,也为壮大畜禽产业开辟了一条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尚义县肉鸡产业帮助了约1.4万个贫困户、2.5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涉及8个乡镇,建成10个养殖小区,白羽肉鸡养殖能力达到3000万羽/年。

  

  做全产业链 农户收益高

  大雪过后的庭院里拾掇得干干净净,敞亮的大瓦房里暖意融融。走进南壕堑镇沙卜夭行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黄进满家中,再也看不出这一家曾经仅靠退耕补助款艰难度日。

  热情的黄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技术员手把手地教我们技术,在养殖园上班后,我和老伴儿一年能挣7万多元!”说起现在的好生活,黄进满的笑容都藏不住。他说:“外债还上了,存下了积蓄,儿子也成了家,你说这日子能不好吗!”

  尚义县依托河北芳草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龙头带动,分别在小蒜沟镇、满井镇等8个乡镇建成10个现代化肉鸡养殖小区。“养殖产业建起来不容易,只搞肉鸡养殖还不够,我们要把产业链拉到最长,让产业给贫困户带来更多的收益!”张应红说。2019年,白羽鸡养殖产业逐步把产业链做精做长。

  “2020年完成投资25898.75万元,建设5000万羽屠宰加工厂。今年加工厂开始投产。”王芳介绍。目前,经过专业培训的300名贫困户已经到岗,熟练地进行白羽肉鸡的屠宰、分割和熟食品精深加工等工作。

  据了解,芳草地公司计划在2021年至2022年完成总投资14856.85万元,陆续建成年出栏24万种鸡的3个种鸡场、年出栏3000万只雏鸡孵化场、年产12万吨颗粒饲料厂。全产业链的建成可进一步吸纳2000多名贫困户,为更多的农户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村民变股东 产业保活力

  “通过技术支持壮大了产业还不够,在帮扶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激发贫困户的动力才能保证产业继续转下去。”居学海说。通过县里的不断讨论,尚义县制定了多项资金入股龙头企业的模式,让村民变股东,给村民发展产业的动力和底气。

  县里先通过上纳岭村园区鸡场作为试点,有意愿入股的贫困户将扶贫资金以入股的方式注入公司。每年年初按照入股资金的10%返还贫困户,10年后将本金返还给贫困户。现在,小蒜沟镇160个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分红协议,每户年增收500元。

  入股试点运行良好,龙头企业又与小蒜沟镇下纳岭村委会签订了草原生态奖补资金协议书,将总资金的60%用于扶贫,企业每年按照扶贫资金的7%返还给村委会。

  “不仅在养殖场每个月都有3000元的收入,年底村里还给了1000多元的分红。厂里包吃住,工资都攒起来了呢。”曾是贫困户的饲养员全忠告诉记者。他说,进了养殖场工作,老伴儿的关节炎也好了起来。

  “入股后的贫困户在厂里干活明显劲头更足了!”张应红说。不少村里还设立一些公益就业岗位,让一些没法去厂里工作的贫困户也享受到入股产业带来的分红福利。“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也促使了贫困户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走出来。”张应红说。

  据介绍,通过几次整合扶贫资金入股企业,龙头企业给村中分红的比例稳定在总投入的7.2%。村里把红利都返还给了贫困户,目前已累积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参与分红。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