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00907
牢记嘱托,在希望田野上大有作为 云岭高原特色产业按下“快进键” “湖进人退”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标题新闻 要闻简报 同舟共济战“疫”记 在秋露中采茶 让服务贸易红利更多惠及农村 导读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牢记嘱托,在希望田野上大有作为
· 云岭高原特色产业按下“快进键”
· “湖进人退”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 《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 标题新闻
· 要闻简报
· 同舟共济战“疫”记
· 在秋露中采茶
· 让服务贸易红利更多惠及农村
· 导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9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牢记嘱托,在希望田野上大有作为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一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孙眉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他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组织部分部部、省部共建高校座谈,重温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入研讨促进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着力破解制约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瓶颈,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与会代表表示,一年来,涉农高校师生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挥洒在田野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牢记办学使命,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总书记的回信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说,“随后不久在学校召开的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南农明确了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涉农高校代表纷纷表示,总书记的回信就是一纸“动员令”,让他们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吹响号角再出发。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高等农业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高等农业教育要牢牢扎根乡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

  2019年是我国新农科建设开局之年,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也唱响了“三部曲”。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涉农高校提出共识,即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并进一步明确新农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责任,吹响了“集结号”。

  “北大仓行动”,推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八大行动”新举措,打好了“基础桩”。

  《北京指南》,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百校千项”新项目,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落实、落细,落到操作层面。

  农业农村部积极配合教育部推进新农科建设,共筑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体系,推动高等农业教育系统性、全方位改革,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引导全国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产业技术体系方面,高校聘用了13位首席科学家、618位岗位科学家和58位综合试验站站长。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34个学科群领域依托涉农高校建设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2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110个、科学观测实验站49个。

  

  培养新型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总书记的回信,激发了各涉农高校加强党的建设、做好思政工作的主动性。“我们从十方面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宝东说,该校在学院目标管理中对25项考核指标逐项增加立德树人项目,并详细列出一票否决指标。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华南农业大学构建“1+4+N”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化平台,打造由“一街、一廊、一馆”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平台“思创园”;西南大学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高标准建设《大国三农》思政示范课,将“隆平学长”“蚕桑院士”“养猪兄弟”等本校师生校友投身“三农”的鲜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打造一批有温度、有热度、有情怀的专业课课堂。

  涉农高校师生的根在基层、魂在农村。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建议,新时代农业教育要按照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发展中国农业新科技,让农业科技与工程科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真正跨界融合。近些年,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让学生到实践中锻炼、在田野中成长,凡是中国农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几乎有两年时间都要在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开展研究的同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认为,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扎根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一直有组织学生沉入“三农”领域开展社会调研、劳动实践、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惯例。今年暑期,围绕“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主题,全校共有376项“云组队”项目、2307项个人项目,共计4602名同学参加了社会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与责任担当。

  精心的培养结出累累硕果,很多涉农高校毕业生学成后愿意留在农村、献身农业、服务农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79%在农林牧渔、水利、环境等涉农领域服务,41%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工作;东北农业大学近三年毕业生留在东三省的比例为47.9%,留在黑龙江的比例为40.1%。

  

  助力乡村振兴,以科研创新为支撑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贡献,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光荣使命,更是总书记对师生们的期望和嘱托。

  在江苏兴化,农技人员正在用“稻麦生产智慧服务”小程序查看作物长势。程序的设计者是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领衔的智慧农业研究院,通过程序农技人员和农民可以足不出户,手机一点便能获得每个地块苗情生长状况等11个技术指标。

  “这是基于我们最新绘制的全省苗情遥感监测图,数据来自架设在田间的‘天眼地网’。”曹卫星介绍,“天眼地网”是依托高空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和地面农田传感网的作物监测设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各项指标实时汇成一张图,“疫情倒逼我们加快技术应用,通过系统开展稻麦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研究,让作物生长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将先进技术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从乡村振兴看,不论是硬件提升,还是软实力打造,都需要涉农高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各学校也发挥专长,全力以赴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聚焦旱作农业,设立100万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形成80多个项目建议;东北农业大学瞄准现代化大农业,设立多个示范基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在黑龙江全省农业区域全覆盖;福建农林大学围绕10个超千亿元产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推出“八大服务工程”,组建服务团队48支,推广“五新技术”成果300项;华中农业大学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启动“111”计划(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和“双百”计划(百名教授进百企)……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广大涉农高校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为农服务的诺言。

  近日,在陕西汉中镇巴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助力团工作站,团长韩硕拿出团队针对当地中药材、香菇等特色农副产品精心设计的多个外包装样品,征求村民意见。从两年前开始,为帮助该县脱贫,学校至今已选派4批共60名研究生到当地镇街和涉农部门工作。

  作为上一届助力团团长的韩硕,在今年初结束了半年的挂职服务后,他毅然决定留下来再干半年。“我决定留下来是想在田园综合体等方面做点儿事情,为镇巴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一份力量。”韩硕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围绕镇巴茶叶、肉牛、中药材、腊肉等产业,建立了6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350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使命接续新担当。涉农高校代表表示,未来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耕耘不辍。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