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校领导在生态养殖场了解土鸡养殖情况。
湖南省张家界市以山为名,其中永定区的谢家垭乡境内,就有10几座马头山,座座如战马嘶吼,栩栩如生。每两座马头山之间的山谷中,都夹着一个村庄,龙阳村便是其中的一个。
从谢家垭乡政府到龙阳村,短短8公里,就有35道回头弯。这条路,刘光明3年内走了不知有多少回,哪个地方有道弯,他都记得很清楚。
刘光明是湖南文理学院驻龙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8年4月3日进驻龙阳村。
大山深处的龙阳村,地势狭长,耕种面积少,自然条件差,是张家界市境内两个省级贫困村之一。曾经,这里因为基础差、底子薄,被人戏称“扶不起的‘阿斗’”。2018年,湖南文理学院作为新一轮帮扶后盾单位,接过精准帮扶龙阳村的“接力棒”,立志啃下这块“硬骨头”。在湖南文理学院帮扶下,2018年底,龙阳村顺利脱贫。
“高校精准扶贫,给钱给物‘直’扶不如献计献策‘智扶’,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学科优势、教育优势志斗贫困、‘智’断穷根。”湖南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龙献忠表示。
2018年,湖南文理学院扶贫工作队刚进驻龙阳村时,村里只有一条进村的主公路。进了村,连个村部也没有,村支“两委”办公只能临时租住农户的房子。全村527户中,有144户贫困户,贫困总户数、总人数都在30%以上。
工作队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全村18个村民小组144户贫困户、389户非贫困户,全面掌握村情和144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
通过“把脉问诊”,工作队发现,部分村民对脱贫致富没有想法,“等靠要”思想严重,村支“两委”想干事却很难办成事,哪怕想修条通组路都难。
村子组到龙阳组之间有段宽不到1尺、长1公里的土坡路,这条路一直是村子组30多户村民出行的“伤心路”。因为一到下雨天,坡陡路滑,经常有人摔跤,摔到坡下的林子里,为此老人小孩都不敢出门。
村里一直想修这条路,却因修路要占用龙阳组上的8分地而“卡了脖子”,烂路成了村支“两委”干部心中多年的“心病”。
“要想富,先修路,把村里的路修好,大家出行方便,山货出山也方便,对谁都有好处!”工作队带领村支“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说。
最终,村民被工作队一次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上门劝说说动了。党员干部带头,纷纷出工出力,终于建好了这条出行路。
“如今这条路,是条‘团结路’,也是条‘致富路’,家里种植养殖的农产品,运出去卖也方便了!”村民们对这条路很是满意。
“一个有威望、有思路的党支部,是一个村子奔小康的坚强支柱!”刘光明感慨道。
以修路为契机,扶贫工作队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党支部“五化”创建,并按照党支部“五化”建设要求,开展了村支部“五化”创建活动。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每月进行主题党日活动,加大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全体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得到全面提升。
班子强了,党员群众斗志昂扬,村里公共设施建设一路“绿灯”。
“新村部还建了文化广场,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进了我家厨房、路灯照亮了夜路……”76岁的村民符兴善笑盈盈地告诉记者,不到3年时间,龙阳村发生了巨变。
“这些鸡都有3斤多了,正好赶在中秋前出笼。”8月21日,在龙阳村生态养殖基地,看到满山觅食的散养土鸡比一个月前大了很多,龙献忠高兴不已,随手抓起一只鸡掂了掂。
正是生态养鸡,让龙阳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过去,龙阳村大多数村民都在外务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村里60%以上的耕地弃种,坡上、山上的地抛荒尤其严重,村集体经济收入、规模产业发展几乎为零,村民家里种果树、养鸡鸭的都很少。
“不是村民不肯干,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销路,谁有干劲?”龙阳村党支部书记曹兴松说,不过,湖南文理学院来了之后,以上“三无”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龙阳村山好水好,发展生态养殖是块“宝地”。2018年,扶贫工作队投入产业扶贫资金,带领村集体成立张家界雷钵山生态养殖合作社,由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成钢教授团队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
“成钢教授的电话随时打得通,养殖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教授和学生都会及时回复耐心解答。”龙阳村村委会主任、合作社负责人赵岗告诉记者,销售也不成问题,这些土鸡深受湖南文理学院教职工的欢迎,还是鸡苗时,就都已经被预订一空。2000只鸡,一年给村里带来2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每家每户的“庭院经济”也悄然兴起。扶贫工作队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为贫困户养殖提供鸡苗、资金、饲料,鼓励村民自己在庭前屋后散养,平均每户增收上千元。
2019年被遴选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的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多次以“党建+专业扶贫”活动的形式,把课堂搬进了龙阳村。
“按需科学用药,才能既保作物数量,又保作物质量,还保自身安全。”今年5月22日,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杨基峰教授带队,结合春耕时节龙阳村村民对安全科学使用农药不甚了解的情况,在村里给农户进行相关知识讲解,村民听得兴致勃勃,不时提出各种生产中的疑惑,现场一一得到解答。
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单位(即国家转型试点高校),多个学院为龙阳村传经送宝、传道授业,村民对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信心大增。
“农村必须靠农业,农业产业起来了,乡村振兴才有希望。”7月份,参加完湖南省扶贫办组织的致富带头人培训的覃政坤感受颇多。
覃政坤身体残疾,多年来外头务工不成,家里没活可干,曾是村里最难脱贫的对象之一。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鼓励他无息贷款购买挖掘机,通过自己的双手成功脱贫。脱贫后的他,经常参加湖南文理学院专家教授的“乡村大课堂”,正是在课堂上,从没摸过锄头把的他,萌生了从事农业的想法。
在扶贫工作队的张罗下,覃政坤经多次外出调研后,看准了迷迭香种植产业。“不出意外的话,明年4月可采鲜叶,估计每亩至少可产3000斤,按照协议价1元/斤收购,50亩至少可以为家里增收15万元。”覃政坤给记者算账。
科教优势已成为龙阳村的产业优势,稻田养鱼、蛙稻共生等综合效益高的产业在龙阳村兴起,曾经的荒坡荒地都种上了红薯、萝卜、玉米,曾经的“穷沟沟”,如今升腾起绿色希望。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湖南文理学院最牵挂的始终是贫困学子的学业问题。
龙阳村有十几个孩子在青山环绕的谢家垭乡中心小学上学。这里,青山环抱,但条件却极为简陋,教师生活艰苦,学校教学设备缺乏。
“龙阳村的贫困学子在哪,我们的帮扶就要到哪。”2019年,在得知情况后,湖南文理学院主动为教师购置热水器和燃气灶等生活设备,让老师安心教学。
同时,学校还为谢家垭中心小学捐赠3700册的图书、台式电脑15台、打印机等设备和一架钢琴。
“大山里从没见过钢琴的孩子,听到美妙的琴声时,整个学校都欢呼雀跃起来。”刘光明回忆说。
为点亮贫困学子的智慧之光,湖南文理学院采用“短线+长线”的形式精准教育扶贫。“短线”捐赠教育教学物资,设立教育基金20万元,认真开展控辍保学,全村117名6到15周岁建档立卡学生没有一人失学,均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湖南文理学院将长期把龙阳村列为学校艺术实践基地、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基地。同时,为了提高永定区整体教育水平,学校还专门增加永定区免费师范生招生指标并重点关注龙阳村学生的师范生培养。
“让村里特别骄傲的是,这些年来,龙阳村走出了多名教师。”曹兴松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湖南文理学院真情帮扶下,将有更多的学子走出大山、斩断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