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2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00812
鱼翔浅底 未来可期 河北辛集着力打造黄冠梨优质品牌 图片新闻 兴机强农还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开幕 农行加大对粮食安全服务力度 青海“政银”合作共促乡村振兴 江苏3项“利剑”保“舌尖安全” 西安:“组合拳”施策 全链条帮扶
  0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鱼翔浅底 未来可期
· 河北辛集着力打造黄冠梨优质品牌
· 图片新闻
· 兴机强农还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开幕
· 农行加大对粮食安全服务力度
· 青海“政银”合作共促乡村振兴
· 江苏3项“利剑”保“舌尖安全”
· 西安:“组合拳”施策 全链条帮扶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鱼翔浅底 未来可期

——开展长江和西藏渔业资源环境专项调查工作纪实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如何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水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

  2017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以及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原农业部专门设立专项资金部署开展长江流域和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专项调查工作。该专项工作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院属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中科院、水利部、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力图摸清长江流域和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家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撑,为筑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智力支持。

  如今,3年时间过去,长江和西藏专项调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要医好“病”,先做一次“全面体检”

  想医好长江的“病”,首先就要搞清楚,长江的“身体底子”如何。

  长江专项调查以传统常规渔业调查为基础,结合遥感、渔业声学、3S技术、耳石微化学、环境DNA等国际先进调查技术,收集掌握了项目实施水域的鱼类组成与结构、时空分布、资源量、渔业生态环境等情况。长江专项调查共设置65个调查站位,调查范围包括从长江源(楚玛尔河和沱沱河)至长江口(上海)6300余公里的长江干流,大型一级支流雅砻江、横江、岷江(含大渡河)、赤水河、沱江、嘉陵江、乌江、汉江,以及洞庭湖、鄱阳湖两个大型通江湖泊。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这是第二次对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进行全面体检,距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已有40多年。这40多年里,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也不断增大,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生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部分物种濒临灭绝。”长江专项调查首席科学家、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表示。

  西藏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系格局极为复杂,孕育了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高原水生生态系统和高原鱼类。西藏专项调查共设置56个调查站位,调查范围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干流西藏段等共3885公里。西藏专项调查团队克服路途险恶、冰雪急流、高原缺氧、毒虫猛兽、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2017年以来7次入藏,总行程4万余公里,跨越海拔从600米-5300米。其间,队员穿越了众多的峡谷和激流,遇到了惊险的冰雪路面和山体滑坡,也幸运躲过了多次地震和雪崩。蚂蟥叮咬,白袜子被血染成红色;雨水倒灌,队员们拥挤在堆放样品的帐篷里过夜;雪大坡陡,徒步前行15公里到达目的地……这些都是调查队员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西藏专项调查实施以前,西藏大部分水体缺乏详细的基础环境数据和鱼类生物学调查,有关西藏鱼类最近的一次调查距今已有20多年了。在当前鱼类自然资源持续下降、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系统和深入开展西藏鱼类资源与环境的全面调查,为西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西藏专项调查首席科学家、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庆说。

  

  “体检报告”出炉,追根溯源,诊断病因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体检报告”逐渐出炉。

  长江流域的调查数据表明,长江流域鱼类的濒危程度加剧,耐污的水生生物种类增加,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历史上,长江水系共分布有鱼类435种,但此次调查仅采集到鱼类318种,其中历史有分布且本次采集到的鱼类305种,历史有分布而本次未采集到的鱼类130种。

  “近130种鱼类未采集到,约占总量的30%,确实令人吃惊。说明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130种鱼类的核查,逐一开展相应物种的濒危状况评估,根据物种状况尽快采取就地、迁地和遗传资源保护等措施,防止物种走向灭绝。”危起伟说。

  调查中还发现,长江水系外来鱼类新增13种,且长江上游段发现的外来鱼类明显偏多,部分水域生态系统污染较为严重,许多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对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影响较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西藏地域广袤,条件相对艰苦,专项调查团队积极与地方渔业部门协作,充分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攻坚克难,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2017年以来,采集的鱼类种类达到西藏有文献记载的土著鱼类的85%以上,首次调查到西藏外来鱼类10种。调查中还发现了一批尚未记载过的物种和自然杂交种,如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发现裂腹鱼、墨头鱼、鲜兆类等,在西藏地区雅江中游发现黄斑褶鲜兆分布区域已扩展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以上中游水域,刷新了该物种的分布海拔,也成为雅鲁藏布江唯一一种中、下游都有分布的鱼类。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桑日、朗县段发现拉萨裂腹鱼与异齿裂腹鱼的杂交种,为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第一个裂腹鱼类自然杂交现象。这些物种的发现为我国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演化和地质变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拉萨河环境的毒理学调查,查明了拉萨河(拉萨段)水体中重金属含量,8种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要求,但镉、铜两种重金属浓度在一些断面接近Ⅰ类水的限值,需要引起关注。

  

  “治已病”还要“治未病”,保护修复,协同推进

  目前,长江和西藏专项调查已初步搭建了数据集成共享平台,收集鱼类等各类水生生物和渔业环境数据100万余条,拍摄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高质量照片130余种,总数据量达140GB。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科学实验,专项调查团队研究提出了一批针对性意见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预测分析了十年禁渔对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效果。长江专项调查团队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江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变化历程,研究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长江径流特征变化、水污染和航运等人类活动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模型,预测分析了十年禁渔对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效果,为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提供了数据支撑。

  收集保存了长江和西藏的重要渔业种质资源。专项调查过程中,十分注重各类水产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存。在长江流域,收集乙醇和福尔马林保存的鱼类样本215种650余份。在西藏水域,收集了土著鱼类65种,储备各种不同规格的亲本2000余尾。相关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为培育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新品种、增殖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推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研究提出了西藏土著鱼类优先保护救护建议。西藏专项调查团队根据调查结果和综合评价标准,研究提出了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优先保护等级,其中黑斑原鲜兆和尖裸鲤为Ⅰ级,双须叶须鱼为Ⅱ级,拉萨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为Ⅲ级。科研专家根据这项保护救护等级建议,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研究突破了一级保护动物尖裸鲤催产孵化、大规格苗种培育等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解决了黑斑原鲜兆苗种培育中饲料选择、温度控制等难题,个别苗种存活达到了690天,为西藏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提供了苗种来源。

  长江和西藏专项调查实施3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将进一步向濒危鱼类保护、自然种群重建、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涵养地下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拓展,努力为推进渔业产业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模式”和“中国智慧”。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