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00730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新型主体挑大梁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3个单位、5名个人记功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标题新闻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2020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召开解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研讨乡村振兴政策 导读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 新型主体挑大梁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3个单位、5名个人记功
·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 标题新闻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 2020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召开解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研讨乡村振兴政策
· 导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型主体挑大梁

——四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吉林考察关于粮食问题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粮食生产时强调,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特别强调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个“重大”,一个“加快”,一个“战略”,既充分体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这一命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一般经济规律和我国现实农情出发,对于未来解决“谁来种地”这一历史命题的深刻把握和重要部署,为确保粮食安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指明了路径。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和深意,更好地贯彻落实。

  言“重大”,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而关键则在主体、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肥沃的土地如果没人愿意种,先进的技术如若没人掌握得了,那就是捧着金饭碗受穷、守着热灶台挨饿。反过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发挥出来了,才能更主动地开展地力维护和土地利用,更好地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辟新路径。说到底,人是决定一切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人的饭碗要想端得好、端得牢,必须农民种粮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说“加快”,这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的迫切需要。虽然过去我们用历史性的粮食“十六连丰”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日趋短缺已经是一个愈加严峻的现实。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年龄偏大,“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日趋严重,“未来谁来种地”的疑虑和讨论不绝于耳。因此,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加快培育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关键所在。

  谈“战略”,这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主体、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主体,同时还是社会化服务主体,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小农户仍占有较大比重并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可谓一“体”双关、关己及人。今年春节前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地春耕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后来的事实证明,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育良好且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较小。“大手拉小手,大家一起走”,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今时今日,曾让世界为之沸议的“谁来养活中国人”之问,已逐渐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淡去。但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谁来种地”的挑战,依然是我们时刻居安思危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必须要着重做好“富”“辅”“扶”这三篇文章,更好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要立足于“富”,让农民种粮有劲头。“谁来种地”的问题,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谁来种粮”的问题。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必须要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不能让种粮的主体在经济上吃亏。一方面,要加大对专业从事粮食生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扶持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集群集聚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用市场化的手段,不断提升种粮的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打造区域优势粮食品牌,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加快种粮生产的产业化步骤,实现优粮优品优价。

  要着眼于“辅”,让农民种粮有办法。眼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不断迭代,“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网红成为新农人”,新型经营主体要实现“多打粮、打好粮”,必须不断提升种粮技能、经营水平、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必须做好相关的辅助、辅导工作。既要立足于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强筋骨、壮体魄、提能力;同时,引进各类职业经理人,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凤来、扩队伍、增后劲。

  要兼顾于“扶”,让农民种粮有底气。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典型的正外部性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样农民种粮才有底气。底气来源于“干事有钱”,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财政优先支持范畴,并鼓励各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提供资金支持;底气来源于“后路有保”,要鼓励地方建立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制度,探索从覆盖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实现覆盖完全成本;底气还来源于“干活有帮”,大力促进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更广泛地调动亿万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答好这个课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绝非一池一地之力。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个“大于天”的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保护好耕地这个“命根子”,插上科技这双“金翅膀”,培育好新型经营主体这支“主力军”,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