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农产品电商 日期:20200729
人工智能如何带“火”农业 打通从田间到“云端”的升值路 地震棚里“飞”出的扶贫头雁 农产品电商发展格局正在重塑 “众品驿站”送商南农产品出山
  008版:农产品电商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人工智能如何带“火”农业
· 打通从田间到“云端”的升值路
· 地震棚里“飞”出的扶贫头雁
· 农产品电商发展格局正在重塑
· “众品驿站”送商南农产品出山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7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赵海伶:

地震棚里“飞”出的扶贫头雁

刘树晨

  

  

  地震棚里“飞”出的扶贫头雁

  

  赵海伶在她的羊肚菌基地。

  她是“海伶山珍”的创办者,更是农村青年的楷模。她在地震棚中创办淘宝店,经过11年的经营,如今该店已发展成可以帮助4000多农户销售产品、提供就业岗位1300个、带动60余名青年返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00余人、每年平均增收1.5万余元的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她就是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赵海伶。

  2009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的赵海伶,看到家乡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因为地震遭受惨重损失。在悲伤的同时,她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虽遭大难,但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赵海伶的创业开始于一个简陋的地震棚。好在当地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陪伴她共同创业,他们立志:要把藏在家乡深山里的绿色山货卖到城市,让城里人吃上放心的健康食材。

  那时,当地还没有网络、快递。赵海伶只能去党校借用电脑。为了经营网店,她每天早上6点到党校,晚上12点才回家。正逢9月,新鲜的野生山核桃大丰收,由于交通不畅,村里农户都是骑摩托车拉货到县城卖。一台摩托车能拉的重量有限,一旦遇到修路,一天都得堵在路上,可能一斤也卖不出去。赵海伶发现后,通过临时菜市场和这些农户建立联系,劝说农户把新鲜的核桃放到网店统一销售。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赵海伶面前有几座大山:货物零散难成规模,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物流效率低、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赵海伶决定组建青杠菌专业合作社,统一租地、发放菌种、提供技术,自建部分规范基地,给予农户补贴吸纳他们到合作社。同时,合作社向留守妇女和老人提供务工岗位。经过多方考察、准备,在政府的支持下,赵海伶建起了24小时摄像头监控的规范标准厂房;基地和农户的产品送到工厂,经过筛选、包装、检测后流通到市场;引入圆通和韵达速递公司入驻青川,解决物流瓶颈……短短几年时间,赵海伶的合作社完成了山珍资源整合,实现山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消了老百姓种养土特产的顾虑,为更多农户提供发家致富的机会。

  现在,海伶山珍围绕山区优势特色资源,依托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模式,围绕“自建基地+龙头企业农户+贫困户+专合组织”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产品,提升附加值,紧密与高校研发团队合作。几年时间,公司为网商大平台、实体商大量供货,同时成功发展10家实体店以及成都锦里文化体验店,实现多渠道发展。

  刘树晨 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