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农田建设 日期:20200728
耕地保护引领西北旱区绿色发展 农田建设带动增产增收 图片新闻 看南通如何破解农田建设三大难题 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湖北出台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
  006版:农田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耕地保护引领西北旱区绿色发展
· 农田建设带动增产增收
· 图片新闻
· 看南通如何破解农田建设三大难题
· 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 湖北出台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指导意见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耕地保护引领西北旱区绿色发展

王朝辉

  西北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果品、经济和特色农作物生产基地。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9.2%,玉米占19.9%,马铃薯占39.8%。干鲜果品中,仅位于黄土高原优生区陕西、甘肃的苹果种植面积就占到全国的37.3%,产量占49%;新疆的葡萄、大枣占全国的25%和30%以上。经济油料作物中,新疆棉花面积占全国的49.2%;青海春油菜面积占全国的30%。特色作物宁夏枸杞更是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药效而闻名全国。因此,科学指导西北旱区的农业生产不仅对满足区域粮食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必不可少,对保障我国目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粮食生产,长期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等行动,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问题不断得到治理,耕地地力持续提升,通过品种改良、增加肥料农药投入、不断创新栽培技术,西北地区的农作物生产持续发展。然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蓄水保水和供肥保肥能力差,沙化与盐碱化及缓冲能力差,仍是制约西北地区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核心问题。黄土高原50%-60%的农田土壤有机含量在1%以下,低于我国华北平原1%-2%、南方土壤2%-3%的水平,更低于欧洲和北美多数农田土壤有机质3%-5%的水平。

  化肥和地膜作为主要的农资投入,在西北地区作物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膜的使用使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玉米整体增产10%-30%,新疆的棉花单产每公顷达到13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94公斤,但也引发了严重的土壤健康问题,不仅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了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还造成了高达每年每公顷9公斤-10公斤的严重地膜残留,小麦等作物籽粒也出现了明显的塑化剂累积。

  自2015年原农业部制定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来,新作物种质创制,特别是养分高效、抗逆抗病抗虫作物品种的成功选育,以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先进施肥用药机械与技术推广应用,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施用,有效提高了土壤质量与健康水平。但长期的化肥过量、不平衡施肥,已经使得西北的河西走廊、绿洲灌区、河套地区、黄土高原旱地土壤出现了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成为施肥不增产甚至施肥减产的根本原因。在大量营养元素肥料过量施用的同时,却忽视了中微量元素。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硫供应能力偏低、锌不足、硒缺乏,已成为制约作物营养和加工品质的主要问题。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采用少免耕技术,尽可能减少对农田土壤的扰动,保护土壤结构不被破坏,能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分解和降低。通过高留茬、秸秆还田覆盖地表、农牧结合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和秸秆与粪肥施用,可减少地表裸露、水土流失沙化与有机质损失,不断提升土壤有机质数量与质量。结合轮作休耕,特别是禾谷类作物与豆科、十字花科作物轮作、种植覆盖填闲作物,可进一步恢复地力,提升土壤自身的氮磷供应能力,减少外源化肥施用。同时,推行“以水定产,以产定肥,因土施肥”,把客观的产量目标与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准确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肥料用量与养分配比,能有效地解决施肥过量与不足的问题。

  高品质的农产品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物质保障。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取决于作物生长的土壤,土壤的质量和健康是保证作物丰产优质的根本。创新性地解决干旱缺水、瘠薄、盐碱化、沙化、障碍层次等导致的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弱,供肥保肥能力低,抗风防蚀耐盐碱缓冲能力差等质量问题,以及化肥和地膜大量与过量使用造成的土壤农膜残留、养分供应过量与不平衡等健康问题,是保障西北地区农作物丰产优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保障目前和未来、区域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