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准备把水稻秧苗送到已下单的农田里。
7月正是皖东地区水稻插秧的季节。记者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富民农机化示范大院里探访,院子里空荡荡的,地面上满是机械压过深浅不一的泥印,只有负责人路维其一人在办公室里。
在办公室,所有开展的农事服务收费标准及服务内容全部制成醒目的表格一一上墙。今年52岁的路维其是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有15个年头。“最近二十天忙着水稻机械化插秧,农机手和社员们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地头第一线开展服务。每位社员光这一季的平均收入都在6万元至10万元左右,基本都是百万元户。在我们这里,只要你勤劳,就能致富。”略显疲惫的路维其介绍说,前些年效益并不是太好,但随着接受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这两年的效益也越来越好。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以前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扩容升级成为该县最大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小麦、水稻、油菜等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
紧靠着农机大院的是合作社自己建设的育秧工厂,两位女社员正在把育秧大棚里的水稻秧苗卷起挨个叠放在塑料框里,等待农机手用插秧机移栽。这个农事服务中心育出来的秧苗可以满足1.7万亩稻田。在这里,农民既可以选择单项的服务,也可以选择单个环节或全环节的托管。“我们最初只是提供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但干着干着,发现大家有很多围绕生产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也就一点点扩充到农药、化肥、种苗等诸多服务,到今天演变成了综合性的全程农事服务。”路维其说。
在阜阳市大田农社农事服务中心,众多农机手正在进行有关植保飞防的技术培训。在这里,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享受到“农事托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物联及信息化服务、教育培训”等诸多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耕地、生产资料、生产装备、劳动力、资金、保险以及科技投入等农业生产全要素资源;从耕地档案、测土配方、农情监测、农机作业、粮食收储到粮食加工等的全程数字化管理;除播种外,从收获到烘干、到进入临储粮仓、再到加工企业的全过程粮食不落地管理;每一块耕地何时耕种收、物资投入量多少、病虫害怎样防治的全过程溯源。农机服务已成为一项基础性功能,农机大院演变成的农事服务中心俨然成为集群式的综合服务中心。
近年来,随着农业标准化服务的提升和市场的需求升级,不少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在寻求提升突破。“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今年也向区里申请了农事服务中心的项目,希望能顺利通过。”宿州市埇桥区精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睿告诉记者,申请这个项目主要是争取政府的相关配套资金来全面提升合作社信息化服务,具体到农业机械服务的自动化控制导航和适时监控监测的实施。有了这些设备并经过技术培训后,未来的播种收将更加数字化、精准化。“比如说现在人为控制有一定误差,常常导致农药消耗量增大。升级换代后,就会大大降低农药量。此外,现在的农事服务只能在白天进行,一旦提升后就可以在夜间进行自主作业甚至是无人服务,极大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劳动力。”刘睿解释道。
在安徽,从农机合作社到农机大院再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不断变革,带动和催生了农机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建设,有效地激活农机社会化组织主体活力。据有关数据显示,安徽省农机服务组织总量正呈“井喷”趋势,2016年全省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主体3887个,2020年上半年达到5500个,增加1613个。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服务的“扩容”,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随之提升。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正在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集聚全环节全要素。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正在大力推广建设集农机技术推广应用、农资产品展示展销、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农机维修保养、农机人员培训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这势必也将加快农机信息化应用,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打通农业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内容逐步由耕、种、收作业环节向植保、烘干、农资供应、技术培训、仓储等全程延伸拓展,整体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农机越来越多地集聚到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业种植提供专业化、全程化和订单式、托管式服务,农机集约化使用、农机利用率和服务效率提高。”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管理处副处级调研员李勇介绍说,自2017年开始,该省在农机合作社、农机大院等农机社会化组织的基础上,引导扶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截至2019年年底,总数达346个,使用省财政项目资金4150万元。2020年安排省财政项目资金1300万元,引导扶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0个,每个安排10万元专项用于新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机服务组织通过提供农机服务与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小农户、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者有机衔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成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