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之一,小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往年惯例,春节过后小麦价格多偏弱运行,但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影响了市场的购销节奏。上半年,国内外疫情暴发导致小麦价格曾出现两次阶段性上涨,目前夏粮丰收在望,新粮逐渐上市,小麦市场价格已经基本平稳,预计后期将围绕最低收购价小幅波动,优质优价特征将会较去年明显。
2月中下旬左右,国内疫情暴发对流通环节的突出影响使小麦短期内供需偏紧,局部价格上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中前期,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延迟开工。为保证口粮的稳定供给,部分粮食加工产能紧急恢复,但由于各地实施严格的交通封锁,阶段性影响了产销区粮食市场流通,导致粮食加工企业的粮源供应普遍存在缺口,持粮主体“销售难”与用粮主体“采购难”阶段性并存,而下游食品加工企业也同样存在原料采购运输困难、产品外发不畅的问题。因此在2月中下旬,虽然很多面粉企业仍未复工,但小麦市场供需因贸易停滞、物流不畅仍呈现阶段性偏紧状态。面粉企业为增加小麦仓储量,上调小麦收购价,局部地区价格小幅上涨。2月下旬,主产区普通小麦进厂价每吨2410~2460元,比2月初每吨增加10~30元。
为保障市场供给,国家及地方政策性粮食密集投放。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2月份进行了4次国家政策性小麦投放,累计成交67.2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3.85万吨。同时,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小麦购销市场逐渐恢复。3月上中旬,小麦市场供应偏紧局面得到缓解,小麦价格整体趋于稳定,局部价格稳中走弱。3月13日,主产区普通小麦进厂价为每吨2400~2430元,每吨较2月下旬回落20~40元。
4月上中旬,国际疫情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实施贸易限制,舆论引发国内居民和企业集中囤货,导致市场小麦和面粉涨价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扩散影响,一些重要粮食出口国实行了禁止、限制小麦或小麦粉出口的政策,导致国际小麦价格于3月中旬开始持续上涨。受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部分新媒体炒作叠加影响,我国不少居民担心断粮或涨价,3月底以来部分城市出现消费者和企业集中采购和囤粮行为,市场对面粉、挂面需求旺盛,加工企业订单充足,加之此时麦市处于青黄不接阶段,市场流通余粮见底,面粉和小麦价格出现上涨。4月15日,河北、河南、山东等主产区面粉出厂价每吨3020~3100元,每吨较4月初上涨20~40元;普通小麦进厂价每吨2440~2520元,每吨较4月初上涨40~80元。
为满足市场需求,国家增加政策性小麦投放数量,4月15日、4月22日、4月29日、5月6日,分别拍卖最低收购价小麦约400万吨,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市场供给偏紧态势得到有效缓解。小麦市场价格止涨趋稳。
5月中旬,新麦由南向北陆续上市,价格季节性回落,新陈小麦趋向同价,预计后期麦价平稳运行,围绕最低收购价小幅波动
今年小麦成熟期早,品质与常年基本持平,随着新小麦由南向北陆续上市,陈麦市场逐渐冷清,市场重心向新麦转移,5月份小麦价格整体呈现季节性回落。5月底,河南地区新麦收购价为每吨2220~2300元,陈麦收购价为2240~2300元,新陈小麦趋向同价。同时,近期面粉行情进入淡季,面粉企业小麦需求量减少,5月27日政策性小麦计划销售405.8万吨,实际成交仅为7.18万吨,成交率仅为1.77%,周度成交率连续下滑,企业采购节奏放缓。
2020年国家继续在冀鲁豫苏鄂皖6个小麦主产省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为每吨2240元。湖北、安徽、江苏已先后启动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预计随着各地新麦相继上市,新麦市场较为活跃,且新麦价格优势明显,直接冲击陈麦市场。从近期已上市的新麦购销来看,虽然部分大型企业启动挂牌比较早,但实际收购不多,而且随着收获范围扩大,面粉企业的普通小麦挂牌价,基本与最低收购价接轨。
我国小麦连年丰收,产大于需,自给率高,进口主要为了品种调剂、优化供给结构,2019年小麦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2.6%。我国小麦的库存足够满足居民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最近完成的全国粮库大清查也表明,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质量总体良好。同时,近年来各省不断巩固和拓展粮源供给渠道,持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大部分非粮产区都在主产区建立了稳定的粮源基地,确保了全国粮食稳定供给。综合来看,疫情对我国小麦市场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局部的。随着今年小麦再获丰收,加之前期部分居民囤货透支未来消费,预计后期小麦市场将保持平稳运行,围绕最低收购价小幅波动,不会出现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