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也要卡路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于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一上来就指出了茶树施肥的必要性。茶树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还需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和矿物质营养。一旦缺乏某种矿物质元素,就会出现相应的缺素症状。“因此,充足的养分供应是茶叶高产优质的物质基础。我们需要经常施肥,以满足茶树对矿物质营养的需要。”阮建云说。
“化肥对茶叶品质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只在过量施用和不科学使用的情况下才会导致一些问题。”阮建云指出,茶叶生产一向重视施肥的重要作用,但如果没有根据茶树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适时、适量施肥,会导致茶树早衰、品质下降、土壤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如何让茶树吃好、吸收好就显得非常重要。合理施肥是有效提升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关键。
我国茶类丰富、品质要求复杂,采摘标准多样,茶园立地条件多变,难以直接依据产量水平、土壤条件确定养分用量。作为茶树营养与养分管理技术团队的首席研究员,阮建云带领团队成员在充分考虑土壤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循环特点,茶叶品质形成中碳氮代谢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以及茶树养分吸收需求的特性,制定了合理但不过量的用量限量标准:比如绿茶要求比较高的氨基酸含量,氮肥要适当多一些,让茶树有少许氮的奢侈吸收,以便提高氨基酸含量;绿茶名优茶和大宗茶产量水平不一样,全年的氮肥用量就有所差别。相反,红茶要求比较高的茶多酚含量,而氮肥过量使用,茶多酚含量会有一定下降,因此红茶的氮肥用量要低于绿茶的用量。
“磷、钾肥对茶叶品质影响大,不同茶类对氮磷钾比例也有一定要求,但是如果磷钾肥过量施用、氮磷钾比例失调,会造成茶树开花、结实过多,对产量和品质产生副作用。”阮建云道出其中原委,所以要根据茶类特点、土壤养分含量、氮磷钾比例要求和产量水平,保持适宜的用量。
这一标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阮建云团队在浙江、福建、湖北、四川、江苏等省份茶园进行了示范应用。如在浙江安吉白茶产区,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实施精准养分用量,优化了氮磷钾用量和比例,施肥养分投入降低了24%,产量增加了12%,养分利用率大幅提升。
此外,针对我国茶区范围大、茶园土壤肥力变化复杂,以及普遍使用等比例复合肥的不利情况,并根据茶树养分的需求特性。阮建云团队还提出了茶树专用肥基础配方。“对大部分地区而言,一般土壤水平可以维持比较适宜的磷钾比例。”他还告诉记者,作为参考配方,不同地区和茶类可在这个基础上适当调整配比。
团队在全国各地茶园76个试验点开展了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显示,该套餐比农民习惯平均减施养分18%,茶叶产量增产13%,平均每亩节本增效400多元,从而证明了该配方的广谱高效性。此外,通过使用其研发的控释肥等产品,明显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投入,对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具有很大作用。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茶农收入,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效益。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让“1+1>2”
“有机肥是重要的养分资源,中国有几千年的有机肥施用历史。”阮建云告诉记者,缓释的有机养分配合高效化肥施用,不仅能在时空上形成完美营养搭配,还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种群,往往对茶叶生产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养分有效性、施用便利性、经济性等角度考虑,综合各地试验,有机肥氮的替代比例以25%~50%较合适。”阮建云说,我们在广西桂林、广东清远、贵州铜仁、云南普洱、浙江丽水、福建泉州等主要产茶区进行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显示,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30%,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同时降低化学氮肥的使用。
据悉,该团队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联合全国多家科研单位,集成了茶树养分综合管理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提出多套契合茶类和生产方式的区域技术模式,同时制定行业、地方、团体等标准。实现化肥平均减施33%,茶叶增产1%~12%,每亩平均节本增效420元,养分利用效率和茶叶滋味鲜爽度明显提升,淋溶损失显著降低。
“我们把茶树施肥技术模式的相关要点等制成展示牌放在示范茶园边上,上面还配有图片,农民即便路过也可以看,也印成技术手册、明白纸发放,结合培训等活动,加快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阮建云说,所有的成果最终都要回馈给农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