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2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00602
十年树木已成荫 央行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签署《数据共享合作备忘录》 图片新闻 精准发力决胜脱贫攻坚 人社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 今春全国造林4742.97万亩 西藏春播面积已超九成 苏州市吴中区集体资产100%公开交易 新闻记者证遗失声明
  0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十年树木已成荫
· 央行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签署《数据共享合作备忘录》
· 图片新闻
· 精准发力决胜脱贫攻坚
· 人社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
· 今春全国造林4742.97万亩
· 西藏春播面积已超九成
· 苏州市吴中区集体资产100%公开交易
· 新闻记者证遗失声明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6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十年树木已成荫

——浙江湖州农民学院推动创业孵化纪实
本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起初为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不少阻点,但也打开了一个全新局面。直播“带货”、同城配送、社群营销……让不少生产经营主体一下子柳暗花明,尝到甜头后,又借势开启了新的“触网”征程。

  在浙江省湖州市,最近几个月,就崛起了一帮创业新军。大家围绕农产品电商的各个环节,有的组织货源,有的专注品控,有的完善包装,有的投身物流,还有的开起了直播、研发小程序等。记者发现,这些人中,很多不仅是盟友,还是同窗,均出身湖州农民学院。

  湖州农民学院是全国首家地级市农民学院,创立十年来,共培养农民大学生8963人,培养高素质农民13964人,各类高级研修班培训学员2700多人。平日里,大家就常聚在一块“头脑风暴”,此次机遇当下,自然嗅觉敏锐、动作迅速。而其背后,离不开学校一直坚守的创业孵化理念。

  

  源头培养:紧贴产业,引领发展

  湖州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也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姚红健认为,发展生态经济和现代农业,除了资源禀赋以外,某种程度上更依赖于人才竞争,尤其随着经营层次的不断提升,这一要素愈加重要。

  为推动农民培训机制化,2010年4月,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发起成立湖州农民学院。在组织构架上,采取管委会领导下院务会议负责制,管委会主任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单位除发起单位外,还包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等部门。

  湖州农民学院设于湖州职院,现任院长由湖州职院党委书记周家健兼任。在周家健看来,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及面广,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资源共享和要素整合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又有湖州职院作为“大管家”,保障日常教学管理的有序运行。

  记者了解到,在办学定位上,湖州农民学院成立之初就很清晰:围绕创业就业技能、现代农业推进、农民素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一批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农村实用人才。按照该定位,学院明确三大目标:学历+技能+创业。

  对此,在专业设置上,湖州农民学院扎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课程内容围绕产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师资队伍上,则打通湖州职院内外部资源,既有来自高校的“理论派”,也有来自一线农技推广的“实战派”,还吸纳了一批农业创业的“精英派”。

  湖州职院旅游与公共学院教师钱晔自农民学院成立后,就一直教授休闲旅游相关课程。“这些学员与全日制学生不同,他们来自产业一线,往往带着问题进课堂,来寻求解决方案,这也倒逼着我必须走在产业前沿。”钱晔说,每年他都要花大量时间调研民宿,来更新和扩充课程内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十年间,湖州民宿产业成了一面旗帜,当地农家乐升级同样跑出加速度。而这样的案例,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程变化,在湖州农民学院中不胜枚举。

  

  跟踪培养:扶上马,送一程

  郑昱是湖州职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她还有个身份:湖州市南浔区蔡海华家庭农场校级指导教师。在这个基地中,还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浙江大学教授贾惠娟,另一位是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殷益明。

  说起三位“师父”,40岁的沈李平满是感激。十年前,沈李平和妻子蔡海华双双辞职,回到老家和孚镇的双福桥村,流转了近百亩土地,搞起了葡萄种植。两人都是门外汉,碰了几次壁后,便一同走进了湖州农民学院,开始系统化学习种植管理知识。

  郑昱告诉记者,在培养方式上,湖州农民学院为每一个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配备了“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即一名来自浙江大学或省农科院等省级指导教授,一名市级农技推广人员,一名乡镇基层老师,还有学院的一名创业指导员。大家亦师亦友,帮助解决学员创业的各种问题。而很多人毕业后,与母校的情谊并未就此结束,“智囊团”一路跟踪服务。

  记者到访农场的前一年,沈李平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投入巨资盖了50亩智能化连栋大棚,所种葡萄品种几乎换成时下最为热门的“阳光玫瑰”。“坦率讲,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我的底气,一方面出于看好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有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对品质有信心。”沈李平说。

  让沈李平感动的是,贾惠娟十分繁忙,但几乎雷打不动,定期下到基地指导,平日遇到任何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请教,“不仅是技术,还有市场、营销问题,三位老师就像一股力量,推着你往前走,让你很安心”。

  “我们鼓励农民大学生创业,他们在读期间,就可获得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而且只要被认定为创业基地的,还在能毕业后获得长期跟踪服务,为创业提供各种支持保障。”湖州职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钱伟茂说。

  

  多元培养:为融合发展赋能

  2018年12月10日,湖州职院、湖州农民学院和上海市农广校联合主办的“上海湖州两地青年农场主联合培训班”鸣锣开讲。其目的是通过培训指导、加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推进两地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提升学员的创业兴业能力。

  整个联合培训为期一年,分为视野拓展、能力提升、创业辅导、成果分享4个阶段,如今已举行了两期。记者发现,很多学员在结业后都深感获益匪浅,甚至还有不少从同窗变成了合伙人,有的在这次“充电”后,又将事业往前迈出了一大步。

  “未来农业,一定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湖州农民学院除了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与服务以外,还要提供融合发展的各种营养元素,以实现多元化培养。”周家健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湖州职院的教师资源全部向农民学院开放共享,“学员来上课,除了农业老本行,还会接触到电商、物流、文创、旅游、法律、管理等各个学科。”

  创业需要扶持,更需要平台和氛围。由此,在2018年6月,湖州农民学院专门成立“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作为联盟会长,项继忠深有感触:“过去,养羊的只管养羊,绕来绕去都是圈里人。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跟各个产业、环节、专家都有了对话渠道。”

  十年树木已成荫。如今在湖州农民学院,出现了两个令人兴奋的现象:一方面,学员之间自发组建各种交流圈,不断交融、交叉,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另一方面,以创业基地为圆心,一传十、十带百,呈星火燎原之势。而十年中,湖州农民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也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姚红健看来,尽管培训是短期的,主要解决当前具体问题,但培育却是长期的、全程的、多元的,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只有真正从“培训”走向“培育”,才能为人才振兴、产业兴旺赋能,才能让创新创业的土壤更加肥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