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从2015年到2019年底,贵州将188万贫困群众从生存条件恶劣的石山区、深山区搬出来,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
如今,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贵州让易地扶贫搬迁真正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乌蒙群山深处,分割黔滇两省的牛栏江一路向东奔腾,20余条溜索成为连接两边河岸的唯一途径。母亲背着孩子过溜索不幸坠江的悲痛往事,成为很多人的痛苦回忆。
西起乌蒙山脉,东至武陵山区,西南横亘着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贵州大山延绵,阻断了山里人的脚步和眼界,世代贫困如影随形。
2015年12月2日,贵州立下军令状:在“十三五”时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此时的贵州,全省有9000个贫困村、49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1位。此时的贵州,还只是一个经济总量刚刚突破万亿,财政总收入2400多亿元的省份。
贫困的贵州负重前行。要顺利完成好这项事关188万人的“超级工程”更是难上加难。贵州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举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六个坚持”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确保“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
经过四年多努力,2019年12月,18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上百万贵州山区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摆脱绝对贫困,住上城市新居。
一户人的搬迁,是生活的改变。188万人的搬迁,正是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从家到车间,走路只需10多分钟,每月工资25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蒋兰,如今在扶贫车间上班,有了工作,她心里踏实了。
蒋兰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百八十八万分之一,随着扶贫车间陆续复工复产,越来越多的搬迁户和她一样安了心。
搬迁与扎根同步,移民与脱贫共振。
对于刚刚搬出深山石山,住进赫章县移民安置点银山社区的1万多名群众而言,城市的灯光如此璀璨,街道如此宽阔。他们惊叹的同时,也徒然生出一种距离感。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生活安心”“过得舒心”“坚定决心”,贵州省探索了从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的“五个体系”。
如今,银山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对新市民开出学习培训、创业就业、社会公德、家风家教、社区建设“五张积分单子”,通过加分兑换奖励等方式,消除群众的陈规陋习,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和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了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黔西南州以“新市民”计划为主线,围绕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兜底保障、社会治理、社区党建等13个方面,推出了“一揽子”配套措施,系统地帮助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转变。
在安顺,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置、共享了71所幼儿园、70所小学、73所初中,孩子们再也不需要凌晨5点就起床,走着山路去上学。城乡教育的“起跑线”差距因为搬迁而大大缩减。
如何实现“搬身”更“搬心”?“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条重要经验。”黔东南州副州长吴坦说,在把贫困户搬出大山断穷根时,也注重把传统文化搬进县城,留住文化的根。在苗族聚居的移民新区,斗牛场、芦笙场、游方长廊、苗族文化一条街应有尽有。每逢节日,少数民族同胞和原来一样斗牛、喝酒、对歌,“乡俗”在这里传承、“乡愁”在这里延续。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2019年年初贵州组织的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95%。
从乌蒙高原到苗岭侗乡,从乌江之畔到南北盘江,搬迁群众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显眼处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搬出大山时的老屋,一张是现在的新生活。
新与旧、苦与乐,新市民把两张照片作为“传家宝”传下来,永远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搬迁户,让我们对过好今后的日子更加有信心了!”黎平县搬迁户张菊先乐呵呵地说。去年10月,张菊先一家从罗里乡樟溪村搬进了县城的安置点。
20多年的吊脚楼透风漏雨,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大儿子外出打工,已经4年没有回家;村里山高谷深,只能种点水稻……“以前的生活太苦了。”在100平方米的楼房新居里,张菊先回忆往昔感慨不已。
搬进了城、离开了土地,新生活还得有新营生来维系。
为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贵州注重抓住两头——在迁出地,稳妥推进旧房拆除,盘活山林、土地、宅基地等资源;在安置地,除解决就业外,还加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老家的10多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花椒了。”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搬迁户张大仙说,按照合同规定,再过3年,这些花椒就归她所有。搬到县城后,儿子在广州打工,儿媳妇在县城工业园上班,她在带孙之余,还能打点零工。
在整乡搬迁的晴隆县三宝乡,村民扶老携幼向着新家——阿妹戚托小镇走去,在那里有建好的新房、崭新的家具、成套的家电,搬迁小区已经规划建设为一个旅游景区,有许许多多的就业岗位在等待着他们。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更激活了他们的志气、梦想和创造力。在铜仁市万山区,扶贫搬迁户刘东玲想不到,自己那双拿惯了锄头的手,现在也可以握着鼠标熟练地在电脑屏幕上做着标注,她的标注会通过网络传到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搬出大山一年多,她开始有了一个让孩子成为数据专家的新梦想。
如今,在新家园里,日日享受天伦之乐由梦变为了现实;一张张笑脸,一段段欢乐时光,都是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的幸福印记。每一个新家园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洋楼或白墙青瓦或黄壁蓝顶,多彩民族风情穿梭其间,散发出的是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