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国际农业·广告 日期:20200428
未雨绸缪 全球协作 广告
  004版:国际农业·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未雨绸缪 全球协作
· 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4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未雨绸缪 全球协作

——专家学者谈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和中国农业的影响

  

  

  未雨绸缪 全球协作

  

  4月18日,在河北唐山遵化市康园香美客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加工饼干。连日来,遵化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出口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赶制海外订单。 刘满仓 摄 新华社发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和国内农业发展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联系多位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解读。从粮食安全、供应链、农产品贸易、宏观经济等方面,专家们提出了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及早谋划紧缺农产品采购、促进农产品出口、加强国际粮农治理、做好中长期政策储备、提高乡村振兴基建投入等建议。现将专家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程国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必须高度重视后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及早谋划应对策略。

  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疫情引发全球粮食危机是大概率事件。疫情导致许多国家对粮食市场预期趋紧甚至恐慌,这源于各国对粮食安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思维,更是对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刻记忆。除部分国家已采取粮食出口限制外,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加严和延续,可能导致物流中断、交易停顿,加之部分国家干旱、蝗灾影响粮食生产,会进一步强化全球粮食市场不稳定预期。有必要吸取2008年粮食危机的教训,警惕和防范来自国际投机资本对粮食市场的炒作、推动全球农产品价格从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最终酿成全球粮食危机。必须高度重视后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及早谋划应对策略。一要管理好输入性的不稳定预期,谨防市场恐慌、抢粮囤粮。二要加强和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建立高效安全可控的农产品应急供应保障网络。三要强化全球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提高大豆等大宗进口农产品风险防控水平。四要加强国际粮食安全与贸易政策协调,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机构开展的援助低收入贫困国家的国际合作。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

  

  今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不管大涨还是大跌,对国内都会产生传导影响,主要是价格和购买成本问题。最好要加强监测与国际市场信息发布,稳定公众预期,合理引导生产和消费。

  疫情使全球粮食安全和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一季度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冲击较大。用四句话来概括当前形势。一是世界粮食安全面临大考,平衡结构是关键。初步判断,世界粮食供应总量没问题,主要是结构问题。如大米、小麦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很集中,但进口国特别分散,正常情况下没事,可一旦供应不畅、加上贸易限制,缺粮国就特别容易出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对国内而言,最重要的是抓好生产,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二是农产品进口新变化,有的欢喜有的忧。疫情发生以来,不同农产品的进口形势出现分化。1-3月,大豆进口增6.2%、猪肉进口增1.7倍、小麦进口增23.1%;大米进口降3.9%,棉花进口降7.2%、食用植物油进口降14%。有些产品的全球需求下降、价格下跌,进口会更加实惠;有些可能会买不着或者涨价,要抓紧时机采购,主动做好储备。三是出口形势严峻,农民可能最受伤。1-3月,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总出口额下降5.6%,水产品、蔬菜、茶叶出口额分别下降18%、0.8%、1.3%。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数粗略框算,仅水产品这3个月出口下降就直接影响了59亿元产值和9.2万人就业,间接影响更大。如果全年农产品出口下降10%,约合550亿元人民币,若以农村人口承担损失计算,人均收入仅此就减少约100元。建议重点扶持和认定建设一批出口规模大、质量安全水平高的出口示范企业和生产基地,稳住农业外贸基本盘。四是农产品价格大波动,涨涨跌跌要看清。今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部分产品波幅超过50%。受总需求下降的影响,小麦、大豆、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等价格总体上是看跌的,但是大米等刚性需求产品看涨。不管大涨还是大跌,对国内都会产生传导影响,主要是价格和购买成本问题。最好要加强监测与国际市场信息发布,稳定公众预期,合理引导生产和消费。

  

  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长):

  

  食物安全的风险明显增大,已经不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共同回应的全球性问题。

  疫情在全球快速发展,且蔓延至许多本就因冲突、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而深陷食物不安全的国家(地区)。食物安全的风险明显增大,已经不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共同回应的全球性问题。目前,疫情已经扩散到非洲等经济不发达地区,使他们原本脆弱的食物系统雪上加霜。2008年粮食危机和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暴发期间,非洲国家都最先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扩散到全球。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可能零增长或负增长,这意味着增速至少减缓2.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全球模型估计,将导致3000万至4000万人落入贫困和食物短缺处境,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为降低全球粮食危机风险,需要共同努力确保食物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并对最弱势群体采取迅速保护和援助。一是促进国际政策协同,在多双边场合积极推动出台不限制粮食出口的原则倡议,避免恐慌性购买加大粮食危机风险。二是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贸易流通,减少非必要的人流、物流限制和对货物贸易的限制措施。三是健全粮农治理体系,创建一个包括主要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内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平台,加强对生产和市场信息的监测分享,提供国际食品标准、抗灾粮食援助协调机制、贸易协调等公共产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在抗疫中,通过“绿色通道”等措施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的经验,值得全世界借鉴。

  

  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疫情防控导致的物流中断、以及部分国家出口禁运风险增大,威胁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等存在保供风险。

  疫情防控导致的物流中断、以及部分国家出口禁运风险增大,威胁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等存在保供风险。以大豆为例,我国4-10月主要从南美进口大豆,目前巴西疫情发展很快,对从产区到港口的物流通道的影响明显加大。当务之急一是防止供应链中断,加大对巴西疫情防控的支持,帮助巴西提高主要物流通道的防护条件;二是做好应对供应链中断的预案,抓住目前巴西物流基本正常的窗口期多进多储,暂停国内乙醇汽油推广计划、减少玉米的工业消耗。建议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G20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精神,加大力度推动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稳定;二是积极践行G20农业部长应对新冠肺炎特别会议声明,加强多边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三是推动在世贸组织十二届部长级会议上就严格规范出口限制形成决议。

  

  朱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对我国而言,短期内疫情不会威胁主粮安全,但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等进口依存度较高产品的可获性和获得成本,并有可能推高畜牧业生产成本。

  疫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农产品市场和贸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未雨绸缪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部分地区民众纷纷开始囤积粮食和食物。与此同时,出于自身粮食安全考虑,已经有部分国家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受“以邻为壑”贸易保护政策和物流不畅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供应稳定性有所下降,如果美国等粮食主产国在今年二季度因疫情恶化而无法正常播种或收获,世界粮价上涨及市场波动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剧。对我国而言,短期内疫情不会威胁主粮安全,但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等进口依存度较高产品的可获性和获得成本,并有可能推高畜牧业生产成本。同时,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日韩美欧)先后成为疫情重灾区,优势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目前不少农产品出口企业已经感受到订单减少的压力。后期疫情蔓延会给国外农业用工带来很大压力,蔬菜等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类产品可能供应不足,对我国出口也存在一定机遇。建议坚定不移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大支持保障国内生产供应;加强供求信息发布和市场监管,降低恐慌预期,确保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实施多元化进口策略,积极利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应对世界市场价格波动;密切跟踪全球疫情粮情,推动和引领国际合作与贸易政策协调;加大对出口企业支持力度,积极寻求新的市场机遇。

  

  李春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

  

  疫情在全球暴发和蔓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预计将大于对制成品出口的冲击。

  疫情在全球暴发和蔓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预计将大于对制成品出口的冲击。一是目前针对我国货物贸易的限制措施集中在农产品上,已经有30个国家对我出口农产品实施限制,有的限制畜禽产品、水产品,有的限制果蔬产品,有的限制所有农产品,还有的国家加严查验和检疫措施。二是水产、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季节性强、不耐储存,一旦出现延误滞港就会造成较大损失。疫情下农产品出口物流、仓储、检验检疫和清关等时间和费用成本都将上升,违约和延期付款等不确定性风险也将增加。三是对需求弹性较高的农产品消费会出现明显下降,比如我们具有出口优势的水产、果蔬等产品,相对于粮食等基本农产品,其海外消费需求会明显减少,出口很难恢复。四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用工量大,复工后防疫支出、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建议根据农业外贸特点,将已出台的小微贷款额度等优惠信贷政策向农产品出口企业倾斜,帮助企业解决短期流动性困难;对农产品出口企业收储加工原料给予补贴,适当延长免缴“五险一金”的时限,降低运营成本;参照美欧等设立农产品出口促进专项资金的通行做法,加大出口促进支持;加强国际间的农业贸易政策协调,防止限制措施扩大化。

  

  邢自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非常时期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特别是针对出口做一些超常规政策储备。农业上也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政策设计可能要考虑未来一到两年。

  全球经济衰退已初步显现,外需放缓是对我国经济的最直接冲击,首先是出口,随后就是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远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2.5%经济衰退荣枯线。预计疫情在二季度造成的全球总损失相当于2008年整个经济下行期间的损失,美国、欧洲GDP至少萎缩30%,随后即便疫情见顶,经济也将呈U型缓慢恢复,预计欧美需要接近两年才能回到2019年的经济总量。外需放缓是对中国经济最直接的冲击,出口订单损失将使我国GDP下降1-2个百分点,再加上对就业、收入的间接影响,可能达3-4个百分点。因此,非常时期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特别是针对出口做一些超常规政策储备。农业上也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政策设计可能要考虑未来一到两年。

  

  任泽平(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快速开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消费、生产和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短期应重点维持对外贸易的稳定。

  疫情已演变为全球大流行,经济深度衰退程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除中国、韩国等少数地区外,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形势严峻,欧美亚主要经济体均遭受重创,日本疫情二次暴发,印度、巴西等发展中经济体人口密集,情况堪忧。预计欧美国家疫情将在未来一至二月后开始缓解,但面临“长尾效应”,彻底结束有赖于疫苗研发和接种。根据模型测算,未来疫情发展有三种情景:乐观情景下,全球感染率0.3%、病死率2.5%-4%,疫情于今年夏天基本结束,上半年对经济冲击较大,但下半年经济快速反弹,影响基本可控。中性情景下,感染率0.6%、病死率3%-5%,预计全球实际感染数量3000万人左右,且持续时间达3-5个季度,经济中短期深度萧条,随后逐步恢复。悲观情景下,感染率1%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导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大面积倒闭潮和失业潮。中国面临抗击疫情、复产复工和扩大内需三大战役,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快速开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消费、生产和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短期应重点维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同时,相比欧美目前实施的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应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供给侧改革。在农业上,可以结合各地发行的乡村振兴债券,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集中开展一些基础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