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科技创新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构建政产学研推用高效合作推广新模式
· 2016~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获奖名单
· “奶牛保姆”守护奶业健康
· 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三级平台”
· 教科推无缝对接 破解推广难题 
· 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双”模式
· 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学研推”融合发展 
· 建立粪污有效治理的高效科技服务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三级平台”

  为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的发展,青海省将油菜、马铃薯、高原冷凉蔬菜、青稞、小麦等麦类、牛、羊、饲草、生猪、冷水养殖确立为青海省十大农牧业特色产业。2013年以来围绕十大农牧业科技需求,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三级平台”,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深度合作,将新技术推广到农牧民手中,打通农牧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为十大产业形成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生了巨大的技术效应,充分彰显了农业科技和农技推广工作的巨大价值,为青海特色农牧产业脱贫插上了科技翅膀。

  

  推动多元要素融合发展 构建产学研协同“三级平台”

  青海省畜牧总站、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等省内主要5家涉农科研及推广单位作为基础组建了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27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县级农技推广队伍扩充转型为县级推广平台。农业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同步转型为三级平台中的技术应用平台。2014年十大农牧业科技推广创新三级平台全部建成,以“1+5+10+41”为格局、以大协同大合作为特点的青海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成。

  三级平台共聚集有省县农牧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102家,省县级专家621名(其中5家省级单位占到省级专家的68.7%),功能室52个,技术推广员2887名,企业41家,示范基地61个,示范户1.2万户、辐射户10万户共同参与到平台合作中。通过平台推进的农科教产学研省县户多元参与多方位多层次的大合作,有效整合了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串联了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的各关键环节,改变了“科技”“推广”两张皮、省县各管一摊,技术研发转化推广路径不畅的局面,创建了农牧业科技推广整体通道,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制度投入 构建“三级平台”保障体系

  有效建立各级平台运行制度156项,确保了“三级平台”的有序运行、工作的有效衔接、人员活力的有力激发、技术的逐级落地,通道的畅通稳定。建立资金支撑体系,部省共同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产业平台参与企业及其他合作企业平台,自行出资超5000万元,共同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双向互评制对平台建设进行考核,省级平台已进行5次年度考核和一次5年大考核,省级平台对县级平台、应用平台考核超过120次,县级平台评价省级平台20次,示范主体对县级农技推广人员每年评价超过200次。省级平台和县级平台开展自评超过50次。

  

  完善“三级平台”运行机制 加快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

  通过“引进、熟化、集成、研究攻关、会诊、收集、示范、调查研究”8种方法,形成“技术库”,从中遴选形成各产业省级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名录。各产业平台与企业及其他科研团队积极合作交流研发培育开发了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10大平台共研发了新技术47项。培育25个新品种(品系),开发新产品125个。10个平台累计进行技术会诊42次、收集民间技术38项、在全省61个示范基地示范技术86项,调研13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累计6618人,覆盖全省。培育的马铃薯“青薯9号”在甘肃、宁夏等十多个省区应用,累计推广2524万亩,新增产值94.74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