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改造后的脐橙园今年喜获丰收,枧杆山村致富带头人何顺兵在采摘脐橙。
这个冬季,湖南省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暖意洋洋。这暖意来自接二连三的喜事儿:全村64户贫困户全部从高山深处搬了下来,完成了乔迁之喜;村里引进的家纺、竹制等新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第一年采用的“鸭稻共生,酵素种养”等综合种养技术获得成功,实现了鸭、稻双丰收。
新房、新产业、新技术,让老旧村庄枧杆山村在11月28日通过邵阳市脱贫验收组核查,彻底摘掉了“穷”帽。而这一切,离不开枧杆山村的扶贫结对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的精准帮扶。
枧杆山村是湖南省级深度贫困村,共41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456人。村里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源于恶劣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少村民住在海拔700多米的深山,坡陡路远、地质松软。土木结构的农房,遭遇山体滑坡后受损是常有的事。2014年,枧杆山村整村被评为地质灾害村。
“不搬出去,只能继续受穷!”2018年3月21日,长沙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该村,实施为期三年的精准扶贫工作。驻村后,工作队把“易地搬迁”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在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看来,“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过得好。而只有靠可持续产业的发展和多渠道增长技能,才能让群众过得好,获得稳稳的幸福。”
驻村帮扶两年来,长沙理工大学落实脱贫攻坚建设资金1069.35万元,完成消费扶贫金额1144.9万元;全村新建和硬化道路626米,林道2000米,机耕道1930米,硬化脐橙园道路1270米,防渗硬化山塘4个,硬化水渠4358米,对119间房屋进行安全等级评估;改造完成近50间房屋,新建2座、加固6座桥梁。
搬进新房,生活安稳舒适
从村部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仍可看到好几处被清理过后的山体滑坡的痕迹。
多年前发生的数次严重滑坡,至今还让村民心有余悸。“小滑坡每年不断,大滑坡几年一次。”在枧杆山村合并之前的原官田村老村长杨承云的记忆中,最严重的是2017年7月1日的山体滑坡,冲毁了山上10多户农房,还好村民及时安全转移,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2017年,枧杆山村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尽管住在山里各种担惊受怕,但部分村民对于搬迁还是有所顾虑:有的刚建了新房没多久,不舍得搬;有的老人住惯了山里,不愿搬;有的担心丢下了山里的稻田之后口粮没着落,不敢搬。
“没有居住的安全,哪有稳定的生活、长远的幸福?”驻村扶贫队队长宋刘斌认为,精准扶贫,就像搞科研做项目一样,先要有充分的论证,才能让群众信得过、放心搬。
学校先后选派了近20名交通、水利、测绘、城乡规划、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等方面专家和180余名大学生、40余名研究生到扶贫第一线调研、勘察,确保易地搬迁后的项目规划科学合理,能有效落实落地。
当扶贫工作队一次次上山走访,把制定出的《长沙理工大学驻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2018-2020)》《枧杆山村产业规划》等一个个规划捧到村民面前时,村民们的种种顾虑一一消除了。
新居选址在交通便利的水庙镇政府附近。今年7月起,枧杆山村64户贫困户陆续往下搬,新房里水、电、厨房灶台都安装好了,住户只管买家电拎包入住。
搬下山来的好处,杨承云数不过来:到村镇办事方便了,出门就到;孙女上学近了,不用专门租房陪读;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山上塌方,晚上睡觉踏实了……
引进新产业,发展稳健向好
过去只有村民外出务工,从来没有车间进村,长沙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引进扶贫车间的计划,让这个闭塞山村的村民为之一振。
为了让搬下来的群众有活干、稳得住,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村情引进新产业,目前,开设了2个精准扶贫车间——湘潭市华艺家纺有限责任公司的制衣车间、小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的竹制品车间。
“我们公司不缺订单,却一直缺人力。把车间搬进村,正好可以解决公司用工难的问题。”湘潭市华艺家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许利华告诉记者,公司投入资金、提供技术和订单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在扶贫车间的第一次招工中,设置了“贫困户优先,技术工人优先”的原则,杨艳群第一个应聘。
杨艳群是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的山洪导致她家房屋损毁,她与其他63户村民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扶贫工作队免费送我们出去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技能培训,学到了一门缝纫技术。”谈起未来生活,杨艳群充满自信:“我们拿计件工资,现在的工资每个月近3000元。”
目前,华艺家纺扶贫车间吸纳了13名固定工人,小军竹木制品“识筷”车间安置了近20名贫困户就业。
在一次次走访摸底中,扶贫工作队成员发现,村里的老人、妇女都会手工缝制布鞋,可是,以往这些做工精美的布鞋只供自己和家人穿,从来没有变成商品。
“不能让村民的‘拿手活’浪费了!”扶贫工作队又在筹划成立一个传统手工布鞋加工车间,地点就设在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上,村民一出家门就能上班。
新引进、成立的车间,能否在枧杆山村发展起来?对此,枧杆山村支书杨忠祥很有底气:在扶贫工作队的全力帮扶下,村里的干部和党员干劲十足,贫困户也特别珍惜工作机会,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每个产业都以稳中向好的势头在发展。“拿制作军训服装和床单的扶贫车间来说,随着工人的技术越来越好,村里决定成立公司,以后车间除了生产合作企业提供的订单外,村里还会自己寻找订单,开拓周边的新市场。”
学习新技术,好日子行稳致远
新产业在村里落地生根,而水稻、脐橙等老产业在新技术的引导下也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村民过去种水稻,化肥农药随意撒,很少考虑稻谷品质和种植效益,直到扶贫工作队员刘军驻村后,村民才开始转变观念。”杨忠祥说。
有着多年高标准水稻种植经验的刘军主动申请加入扶贫工作队后,对队长宋刘斌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把我放到田里去,我要带着村民发展‘鸭稻共生,酵素种养’综合种养模式,产出高品质大米、发展高效农业。”
山上的田废弃多年,要重新种植,几乎等同于开荒。刘军组织村民肩挑马驮,开沟通渠,整理了100亩水田,进行高标准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同时,带动村民在山下种植了500亩绿色水稻。
高标准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把外出务工多年的村民何顺兵吸引回来了,成为村里致富带头小组组长。
“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让水稻实现了化肥农药零投入,其生产的高品质稻米,每斤卖到了38~48元。跟着刘军学习稻田综合种养、稻谷加工技术,何顺兵有信心带着贫困户通过种植水稻奔小康。
“新宁脐橙”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枧杆山村有着50年的脐橙栽种历史。村民告诉记者,由于品种老化、种植方式落后,村里脐橙近年来的口感偏酸,销售价格偏低。
长沙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请来了学校专家团队,通过“把诊问脉”,专家团为村里制定了450亩脐橙老园提质改造方案,同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新开辟150亩新果园,并开展脐橙种植技术培训,采用科学剪枝、合理密植、酵素肥料等技术,打造高山生态脐橙园。
“我们致力于从改变施肥方式入手,用自己研制的酵素有机肥逐步取代多年来被滥施滥用的化肥,实现脐橙的生态种植,提升脐橙的内在品质。”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学院陈永发老师说。
“今年的果子外观更美、口感更好了,价格比去年高,完全不愁卖。”杨忠祥告诉记者。虽然,村里已经摘帽,扶贫工作队最终也会撤走,但是,工作队留下来的先进种植技术将让村民受益无穷,他们今后的好日子定将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