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三农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根植人民沃土 激活内生动力
· 拓展“莱西经验”时代价值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 传承农耕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 大力夯实乡村振兴的村镇发展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农耕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安徽省实践经验解析
郑久坤 刘洁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需要,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塑形铸魂的现实途径。安徽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丰富多彩,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农耕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着力促进传承农耕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人们在村庄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不断总结和创造产生了农耕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安徽境内就出现了人类相对固定的居民点。目前,安徽省有中国传统村落163个、省级传统村落363个,有65个千年古镇、34个千年古村落被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建设美丽村庄,要挖掘和传承乡村中蕴育的故事、传统、习俗等构成的农耕文化。沿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添活力、聚人气,要把这些农耕文化挖掘、保护、利用起来。

  着力促进农耕文化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到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利用乡村自然环境、农牧渔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业相结合,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服务。近年来,安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7万家,年综合营业收入达到800多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城乡居民旅游休憩的好去处,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是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未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融合、带动大众旅游等方面的前景不可限量,特别是融入长三角后,安徽农业农村的农耕文化魅力将作为都市人群体验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着力促进农耕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农耕文化在生产劳作、家居生活、人际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精神内涵,可为乡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充沛的给养。当前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耕时代的乡贤文化、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人们耳熟能详的“耕读传家”“邻里和睦”“忠恕孝悌廉”等传统理念,可以通过批判吸收,成为塑造新时代家风和新型农民精神世界的有益元素。而且乡村是熟人社会,村民在长期农耕文化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有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血缘和亲情,这些元素与法理之间的结合,降低了矛盾调解的成本,汇聚社会正义的力量,成为乡村治理的稳定器。

  着力促进传承农耕文化与举办农事节庆相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大多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建设活力乡村,需要将传承农耕文化与乡村节庆相结合,既能有效传承,又能增添乡村活力,也让现代人感悟四时有序、万物明理的自然法则。近年来,安徽各地通过举办与农事相关的节庆活动,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提升了地产农品的美誉度,促进了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乡土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着力促进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建设新形式相结合。要注重散落于民间的农耕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深入发掘当地农耕文化的内在潜力,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注重赋予传承农耕文化新的形式。第一,要开展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安徽省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文化要注重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第二,要积极推动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安徽省现约有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91个,村史馆153个,这些场所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阵地。今后,安徽将更加注重美丽乡村的文化阵地建设,鼓励支持建设村史馆、农耕博物馆、文化礼堂等,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第三,开展农耕文化传承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文学作品征集展示、“讲述村庄故事”和“发现农村阅读榜样”等活动,促进村庄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让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