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乡村产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赋予新动能
· 广西平果县确保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
· 山东临清市发展“一村一产”村民与集体同增收
· 农业经理人 越来越吃香的新型农民
· 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亮相京城
· 天津蓟州区:科学种植中药材 提质增效富农民
· 汉阴县五坪村:栽桑养蚕 农户赚钱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汉阴县五坪村:栽桑养蚕 农户赚钱
冯友松 林爱铭 本报记者 肖力伟

  沿着陕西汉阴县涧池镇小河两岸行走,时不时看到蚕农在桑园修剪栽桑和除草松土施肥。这是前段时间记者在涧池镇五坪村看到的一幕。近年来,涧池镇通过打造“桑蚕特色村”,带动农民发展蚕桑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不忘初心兴产业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密植桑、简养蚕,二十七八天见现钱。”这些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当地蚕农们的心声。

  五坪村党支部书记郭昌和告诉记者,让贫困户安居乐业,这是村委班子始终不变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发展蚕桑产业,白天忙于脱贫攻坚,晚上和村干部跑遍了全村12个小组454户常住户,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想法终于得到了村民认可。”汉阴县教体科技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徐磊欣慰的地说。

  为了壮大产业规模、促进蚕桑提质增效,五坪村采取多种措施激发贫困户养蚕热情。“自去年大规模养蚕以来,村上经常请专家、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讲解修剪、施肥等技术,破解技术难题,蚕茧质量高多了,村里80%以上家庭都在养蚕。”驻村工作队队员文尚贵说,“通过去年的实践,群众养蚕意愿更高了,部分外出务工的也回乡养蚕,今年借助良好势头,引进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和‘农桑14号’,村委班子还提出了‘栽桑一千亩、养蚕一千张、人均增收一千元’的‘三个一千’发展目标。”

  不忘初心兴产业。如今的五坪村随处可见建园栽桑、桑园管理、制作蚕台、修建蚕室等景象,“三个一千”目标已不再是口号。截至目前,五坪村共优质培育原有桑园800亩,挂牌养蚕大户年均养蚕10张以上30户,全村全年养蚕1000余张。

  

  科技助力富农家

  郭昌和坦言,两年前,村里养蚕人虽多,但是技术较为传统落后,消毒技术也跟不上,加之传统养蚕费时费力,所得利润不高,导致养蚕人积极性不高,不成规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坪村带着疑问寻找现代养蚕技术和降低成本的良方。徐磊说:“为扩大规模养蚕,村委班子成员积极探索,从书中和外地借鉴好办法,推行‘小蚕共育’模式,解决了小蚕分养易得病的问题。”

  “小蚕共育”服务,好养、时短、质量高。养蚕大户村民赵富刚家就是三个小蚕共育服务站之一。赵富刚告诉记者,养蚕每一个阶段对桑叶消毒都有不同要求,合作社免费提供蚕药和蚕具。今年他养小蚕5次,共育小蚕200张,每次小蚕从头龄生长到二龄大概12天左右后发到养蚕户上自己养,这样自己挣了1.6万余元,加上养蚕卖鲜茧,一年算下来收入有4万多元。有近20年养蚕经验的郭昌和还从自家蚕室蚕具革新入手,用竹子做原材料研发出便于操作且省时省力、成本低廉、集养蚕和自动上蔟于一身的标准化新蚕台。

  发展一项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农作物适宜环境、市场销售情况以及各类风险,这其中,群众最担心销售难。

  郭昌和作为合作社牵头人,用3万多元村集体资金和县教体科技局帮扶的4万余元建起了养蚕合作社及收烘茧站,并挂牌组建了“小蚕共育部、烘茧加工部、物资供应部、财务管理部、经营销售部”五部,实现了“有产业、有资金、有组织、有规章、有前景”的“五有”蚕桑合作社,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合作社在运作中实施“订种、催青、共育、发放、收购鲜茧与销售”的“六统一”模式,为分散养蚕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从指导建桑园、小蚕共育到销售经营,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技术培训。同时,五坪村从村集体资金挤出50万元注入合作社,并动员蚕农入股加入合作社。

  通过“支部+专业合作社+家庭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和“小蚕共育”的服务,合作社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有力推动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让群众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围绕“生产基地化、发展规模化,依靠‘龙头’和科技带动,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思路,五坪村与农民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掀起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新高潮,实现了产业从“夕阳”到“朝阳”的华丽转身。2019年,全村发展桑园超过1000亩,养蚕超过了1000张,实现产值200多万,挂牌养蚕大户30户,带动3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