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习近平抵达澳门
· 习近平会见崔世安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
· 党建链“田头”科研聚“准头”
· 请厨师进村教厨艺,有创意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党建链“田头”科研聚“准头”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纪实
本报记者 李炜 何红卫 胡明宝

  每到瓜果收获的季节,到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二坡村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二坡村的蔬菜瓜果已声名在外,当地形成了集旅游观景、采摘体验、富硒餐饮、特色住宿于一体的多产业融合基地。

  过去,二坡村主要种植经济效益低的玉米等作物,农民收入低,脱贫致富难。而让二坡村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源于一场开在田间地头的主题党日活动。2016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晓洪带领经作所蔬菜党支部,把主题党日活动直接开在了二坡村的田埂上。

  在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中,党员们围绕二坡村脱贫攻坚建言献策,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经历进行了充分交流。蔬菜党支部了解到,由于二坡村缺乏技术与管理,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慢,大多自产自销,没有形成产业。于是,院党委当即决定,派党员陈磊夫长期驻扎二坡村。从此,二坡村走上了发展蔬菜产业的康庄大道,贫困户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0元增长到8000多元。

  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农户,以党建为引领,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在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涌现出了一批“一懂两爱”的优秀人才,这是湖北省农科院聚焦科研抓党建、服务“三农”促发展的行动写照。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湖北省农科院党委结合本单位特点及工作实际,秉持“以党建促科研”的理念,创新形成了适合本单位的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按照“党建引领、分类指导、双向引领、党管人才”的路径,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科研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新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实现了党建与科研工作两促进、共发展,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保障了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创新。“十三五”以来,湖北省农科院承担各类项目20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6项,新增科研平台50余个,培植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重点学科。

  

  破解党建与科研“两张皮”,实施党建工作分类指导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湖北省农科院的科研型党支部占在职党支部的“半边天”。由于科研单位自身的特殊性,科研型党员大部分时间在科研和示范推广一线,尽管党建工作在许多方面促进了科研业务工作,但或多或少还是存在党建与科研“两张皮”现象。

  如何破解党建与科研“两张皮”,湖北省农科院党委花了不少心思。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下设12个二级党委、74个党支部。根据部门业务职能不同,划分为科研型党支部和行政管理型党支部,并实行党建工作分类指导。

  针对科研型党支部,湖北省农科院党委在抓党建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树立“一切工作到基层”的鲜明导向,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形式,采取多途径、多形式推进学习活动。

  “在支部建设过程中,我们会定期开展‘做一懂两爱典型,当乡村振兴标兵’等科研特色主题党日活动,有效破解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蔬菜党支部书记郭凤领介绍,“我们去年9月在神农架进行资源考察期间,蔬菜党支部党员与全体资源考察的党员同志组成的临时党支部,与当地堂房村党员同志共同开展‘功成必定有我,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主题党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湖北省农科院各科研型党支部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内专家大院、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等形式把党的旗帜插到田间地头,通过党建活动促进科研院所与地方院所合作交流,让党建活动服务于学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党建分类指导,湖北省农科院党建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服务功能更加有效、骨干队伍全面加强、制度体系科学规范、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党建责任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党员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找准党建与科研结合点,把支部建在科研链上

  “助推农业高效益,关键在于科研更好地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刘晓洪说,尤其是科研型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田野里。

  为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湖北省农科院党委创新模式,全年根据农时,分季度开展与农业科研紧密相关的4个特色主题党日活动——第一季度,春耕之前,全院各党支部开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统一思想,确定业务主攻方向;第二、三季度,春夏农忙时节,开展“论文写大地,科技闹春耕”“兴调研转作风,躬身碧野闹春耕”等主题党日活动;第四季度,秋收季节,对全年工作进行“回头看”,以实际成效检验党建工作效果。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里。湖北省农科院党委通过量身订制“主题党日+”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涌现了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据悉,省农科院57个在职党支部、500多名党员专家,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为科研工作做好服务是湖北省农科院党委推进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抓手。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耗时较长,影响科研项目实施进度怎么办?科研项目经费创新团队享有多大自主使用权?回应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湖北省农科院党委坚持刀刃向内,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热情。

  “把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尽量下放,把能够简化的流程环节尽量简化,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权。”湖北省农科院院长焦春海说。该院专门制定整改方案,进一步完善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工作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赋予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成果处置更大自主权;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开展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优化收入分配机制;赋予法人单位和团队更大自主权,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简化资产配置和采购流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项目决策权,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充分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激发服务“三农”新活力

  党建是生根的肥沃土壤,创新是根植于上的蓬勃秧苗。近年来,湖北省农科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和行政处室上,由研究员和处长担任支部书记,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现如今,在荆楚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听党话、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作风硬的“一懂两爱”科技队伍。

  搞农业科研,必须跟着农时走,从祖国的北边一路辗转向南。“这么多年的春节,我更多的时候是在海南当地老百姓家中度过。”历时12年,游艾青团队20多人反复试验数十万次,育出“广两优272”杂交水稻,最终亩产达到了1600斤。“30年,游艾青研究员专注于一颗稻子,这是一个党员科研工作者的情怀。”湖北省农科院院办主任鲁国梁说。

  “李所长,您看我家花菇长得多好!”11月1日这天,湖北省农科院十堰分院食用菌所所长李为民在房县土城镇等地“扎根”整10年。在李为民的日程表中,从来没有周末,精力都花在食用菌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平均每年在房县的食用菌基地超过300天。生产中,李为民对菇农们制袋、灭菌、接种、脱袋、刺孔、出菇、注水等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指导。时间长了,菇农们十分信任李为民。在他和团队帮扶下,土城镇通省馆村41户贫困户联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白鸡铺村也形成年产优质无公害鲜香菌100万公斤规模,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近千户菇农走上致富路。

  李为民团队多年蹲点跟进房县食用菌产业,是湖北省农科院以科技队伍挺进湖北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个缩影。近5年来,湖北省农科院共有131支农业科技精准扶贫团队、888人次专家参与精准扶贫,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709项,对接新型经营主体407家,服务贫困户6480户、贫困人口16621人,辐射带动21953人脱贫。

  在湖北省农科院,像游艾青、李为民这样的优秀党员不胜枚举,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长期扎根基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红旗”插在田野里,充分展现了党员高级知识分子的科技示范和党员先锋模范“双引领”作用。

  队伍强则事业兴。在湖北省农科院党委的全面领导下,高位谋划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近3年,湖北省农科院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2亿元,获得的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较前三年实现同期倍增。为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率的提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