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决胜脱贫攻坚 打好收官之战
· 我国农产品贸易实现稳定增长
· 农业农村部推进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
· 图片新闻
· 诗和远方,就在家乡
· 温州乡村新业态发展渐入佳境
· 青海培育牦牛公用品牌
· 请给“土字号”多些呵护
· 勇做潮头领舞人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省南阳市:
决胜脱贫攻坚 打好收官之战
本报记者 白锋哲 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

  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汉。在我国南北过渡带,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便是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人是骄傲的。昔日诸葛躬耕地,今朝南水北调源。一方文化,绵延千年,孕育出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等璀璨群星;一江清水,蜿蜒自流1000多公里,穿过黄河,最终抵达北京,润泽着缺水的华北大地。

  南阳人又是深沉的。几千年悠久农耕史及独特地理位置,造就其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核心产区的地位。但传统农业大市、省内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多等现实,促使其始终在思考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课题。

  南阳人更是不服输的。三年时间,由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位居18个地市倒数第一,到2017年上升10个名次,再到2018年跃升至全省第二,共有3个贫困县摘帽,843个贫困村退出,62.3万人脱贫。

  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任务,在决胜脱贫攻坚阶段,南阳是如何集中力量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有何特色和亮点?当前整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表示:“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把脱贫攻坚作为主题教育的落脚点。要强化产业帮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让‘医保救助’‘政福保’等惠民措施最大程度惠及农户;要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幸福指数,让党的阳光普照每一位贫困群众。”

  

  亮点之一:聚焦水源涵养地绿色产业发展,全力抓好产业就业“两业”攻坚,搭建扶贫脱贫“增收链”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那么,南阳该如何干、怎么办?

  一方面,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更要高擎绿色发展理念,保护水质和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另一方面,南阳有着无与伦比的农业优势,素有“中州粮仓”之称。

  综合考量之后,南阳确定,全力抓好“两业”攻坚。在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花、果、药、菌”等绿色农业产业,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在促进就业上,持续深化“千企帮千村”活动,加大扶贫车间建设,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这种思路引领下,南阳各地扶贫脱贫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宛城区,一株株艾草变身为艾灸、艾条、艾绒等百余种产品行销各地,并通过种植和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种艾贫困户人均年收益达4000元以上,涉及艾草产业的贫困户脱贫率达100%;在卧龙区,一朵朵月季花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也带动4000余户农户走上致富路;在西峡,一枚枚香菇加工出口后每年创汇达78.2亿元,将众多贫困户吸纳到食用菌产业链上……此外,唐河县的红薯和花生、内乡县的薄皮核桃和生猪养殖、南召县的辛夷、新野县的肉牛、镇平县的金鱼等产业,正在成为带动脱贫的强大引擎。

  初冬时节,走进淅川县九重镇仁和康源软籽石榴扶贫基地,70岁的贫困户王洪周正和老伴儿一起为石榴树做管护。王洪周一家7口人,有3个在读学生和一个瘫痪在床的女婿,女儿常年在外打工。他家的10.5亩耕地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给基地,基地又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的管理费返租倒包给他来管理。“平时除除草,农忙时镇村干部会来帮我们干活,孩子放假也会下地干活,现在日子终于好起来了。”

  据了解,仁和康源软籽石榴扶贫基地涉及16个行政村,按照“政府+公司+基地+农户+金融”,以“三权分置、利益共享”的模式,惠及农户1806户7245人,其中贫困户147户598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阳各县区把抓好产业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持之以恒抓好产业扶贫,探索了内乡牧原“3+N”、镇平想念食品“1+5”、南召“林+N”等产业就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开发就业岗位,带动更多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形成了产业支撑脱贫增收的良好态势。在产业发展中,全市共发展415个“一村一品”村、19个专业乡镇、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亮点之二:推出医保救助、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政福保”工程等创新性举措,筑牢致贫返贫“防火墙”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在南阳,79%的贫困群众属因病因残致贫。疾病成为南阳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2017年7月,南阳在全国率先开展“医保救助工程”,对患有慢性病和大病的贫困人口自付费用部分,由政府出资重点补助,在原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的基础上,实行慢性病救助保险,报销比例超过90%。

  “报销在医院,4次同时算;不用到处跑,还能少付现。”自此,“医保救助工程”在贫困群众中树起口碑。截至今年11月,“医保救助工程”累计救助264.16万人次,补助金额达2.07亿元。

  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因病致贫群体、生活困顿残疾人、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群体及因突发意外致贫群体成为脱贫工作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如何让这部分群众顺利脱贫、防止返贫摆在了南阳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2018年起,南阳市扶贫办联合残联、民政、卫生、财政等部门,出台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救助供养模式探索,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等手段,逐步建立起分散互助和集中托养相结合、县乡村三级供养点互为补充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体系。

  马山口镇福星托养中心是内乡县设立的两个特困人员集中托养点之一。去年5月20日,这家民营康养机构经过县残联、民政、卫健委等部门改造验收后,接收了首批全县10个乡镇的60名供养对象。在福星托养中心,女护工王书侠的丈夫郭运景是一名供养对象。“老郭2011年脑出血后重度偏瘫,我天天在家照顾他,没法出门挣钱。”王书侠说,现在,丈夫生活治病都有政府兜底,自己当护工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全家焕发出“重新再来”的活力。托养一个人,脱贫一家人。目前,这种探索在南阳各县、市、区已铺展开来。

  天有不测风云。有些意外突发事件发生后,找不到责任人,或者赔偿义务人没有能力赔付,这都会让一个幸福的家庭滑入贫困的深渊。针对这种情况,南阳市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撬动1亿元社会保险资金,对见义勇为救助、意外事故救助、未成年人溺水死亡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交通事故救助、救助人员意外救助和特困群众重病医疗救助7项等七类“急难”事件实施救助,缓解家庭困难。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医疗费用支出较大,在正常报销之后,继续享受“政福保”救助,报销金额最高达5000元。

  “政福保”工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共赔付1117起,赔偿金额达1992.4万元。

  

  亮点之三:发扬“黄牛精神”,让贫困户在干部帮扶下,补足精神之钙、力拔贫困之根,激活脱贫攻坚“动力源”

  没有人是天生的穷命,没有哪里是天生的穷地。“南阳黄牛”声名远播,位居全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在脱贫攻坚中,南阳人身上潜藏的“黄牛精神”更是被充分激发出来。

  2017年2月,社旗县李店镇脱贫攻坚工作到了紧要关头。恰逢镇党委书记外调,在家休产假刚38天的李店镇镇长郭存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带着婆婆和襁褓中的婴儿,郭存走遍了全镇22个村……下车干工作,上车奶孩子,在“一镇之长”和“爱女之母”两个角色中,她选择了抱着孩子坚守岗位。

  在扶贫干部的倾情投入下,南阳各地贫困群众激发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富起来的勇气、志气、豪气,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56岁的村民王万才,前些年因残疾的儿子久治不愈而悲观厌世,加上妻子体弱多病,整日借酒消愁,2015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变从2016年2月13日帮扶责任人、唐河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的到来开始。那天,面对遍地空酒瓶的小院、凌乱的房间,郭有霞直言不讳:“老王啊,人很多时候就是活个精气神儿,只要你打起精神,再大的难事儿那都不是事儿。今天,咱就先从收拾你的小家开始!”郭有霞说着拿起扫帚开始打扫起来。王万才满脸窘态,自觉“人要脸、树要皮”,让人家城里来的一个女干部给自己打扫卫生,颜面何在?

  收拾完庭院,郭有霞便同王万才一起谋划发展生产,建议他扩大种植规模、改善种植结构。租种乡邻土地、种植地膜西瓜、套种脱毒红薯,加上闲时务工收入,2017年王万才家年人均收入达到5800元。于是,他第一个主动要求脱贫摘帽。2018年春节,王万才挥毫写下了“浓墨芳菲扶贫大业千秋画,春潮澎湃追梦征程一路歌”的对联,横批则是“小康在望”。怀着对精准扶贫的感恩之情,王万才陆续写下数十篇脱贫日记,后经出版社出版,鼓舞了更多贫困群众,让他们增强了自主脱贫的信心。

  几年来,在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共同努力下,南阳涌现出数不清的扶贫脱贫感人故事。其中,唐河县脱贫典型王万才荣获第二届全国脱贫攻坚优秀案例最美人物,内乡县县长杨曙光荣获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桐柏县残疾人脱贫致富典型、独臂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健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殊荣。

  能不能攻坚拔寨,拼的是精神,靠的是作风。南阳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使命和担当。作为河南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辖市,南阳还有4个贫困县、269个贫困村、19.54万农村贫困人口,任务依然艰巨。但是只要全市上下坚定必胜信念,一鼓作气、全力冲刺,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定能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