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中国脱贫攻坚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用教育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 靠“甜蜜事业”去除贫困的苦涩
· 承德双桥:特色产业为脱贫“提速蓄能”
· 安徽界首住建局:“爱心衣柜”暖民心
· 向着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冲刺
· 广西玉林福绵区“三剂良方”破解基层扶贫减负难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靠“甜蜜事业”去除贫困的苦涩
——访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小华
本报记者 龙成

  

  

  

  

  资料图

  人物名片:冯小华,中共党员,1956年生,2012年被中国糖业协会评为“近20年中国糖业突出贡献人物”,2018年12月被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

  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华集团)下属制糖企业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海南、贵州等“老、少、边、山、穷”省区。30多家糖厂中,有25个原料种植区位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覆盖蔗农80多万人,要带动这部分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们粗略计算过,如果让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每户只需种植1.5亩甘蔗就可以实现。”南华集团董事长冯小华说,对于缺少资金投入的贫困蔗农,集团采取“扶持+补贴”方式,对他们进行种苗、肥料农资补贴和技术指导,鼓励他们种好甘蔗,企业负责回收。

  南华集团对蔗农的扶持资金标准在每亩800元至1500元之间不等,属于“春贷秋还”的形式,甘蔗入厂回收时农户偿还;而约500元标准的补贴,企业不再收回,精准帮扶到每一个蔗农。“采用这种方法,只要愿意付出劳动的农户,我们都能保证他们种好甘蔗,实现脱贫致富,不让一个贫困蔗农掉队。”冯小华说。

  2015年至2018年,集团在帮扶贫困户发展糖料蔗种植产业中,通过种苗补贴、化肥农资补贴、机耕补贴、价格补贴、劳务费补贴等方式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6038.53万元,加上公益帮扶对象,共帮扶贫困村640个,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6263户,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544人。截至2018年底,接受企业帮扶种植甘蔗的贫困户已有15458户62155人实现脱贫。

  除了帮助蔗农种好甘蔗脱贫致富,冯小华还要求公司旗下地处贫困地区的糖厂积极参与对贫困村的深度帮扶。

  位于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百色市田阳县的巴浪村是当地有名的深度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户241户837人。南华田阳糖厂不仅出资35.62万元帮扶巴浪村实施村部办公楼改造工程,还为该村筹集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等。同时,他们还广泛宣传甘蔗产业扶贫政策和公司优惠政策,动员群众种植甘蔗或流转土地建立糖蔗基地,并先期捐赠80吨蔗种帮助该村种植甘蔗。

  巴浪村第一书记孙峰清楚地记得,2018年端午节期间,冯小华率领企业员工进村入户,为贫困群众家庭发放爱心慰问金。当发现村部因缺少电视机而无法远程视频学习生产种植技术知识时,他当场决定捐电视机一台,当日下午就把电视送达该村部。

  通过做大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当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目前集团的糖厂每年共榨蔗1300万吨以上,榨季期间每天都砍收、装车、运输甘蔗约17万吨,每榨季可为贫困人口提供包括砍蔗工、搬运工、装车工、运输司机等共20万个工作岗位。

  冯小华给各糖厂负责人提出要求,这些岗位应首先满足附近贫困户的需要。一个榨季仅砍收原料蔗这一块,集团的产业即可提供12亿元以上的人工劳务费及3亿元以上的运输费。

  冯小华说,我国蔗糖产业仍然供不应求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发展蔗糖产业,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出路。

  尽管制糖是南华集团的主业,而冯小华带领南华集团的扶贫方式并不单一,除了鼓励种植、带动就业,他还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循环扶贫产业。目前,隆安南华糖业公司正在与隆安县乔建镇龙弟村合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把发酵的甘蔗叶作为养牛的主要饲料,牛的排泄物通过沼池发酵产生沼气,用来发电发热,最后沼液通过灌溉回田,形成一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殖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据统计,依托中国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植原料蔗,南华集团每年给予近100万农民66亿元稳定的蔗款收入。2015年以来,他带领南华糖业集团各大糖厂,在广西、云南、海南等地践行产业扶贫、就业帮扶等,帮助6.2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帮扶资金1.02多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