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现代种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超级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 安徽界首红薯种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 广西恭城引导种植户对柿子树更新换代
· 一粒种子富一方百姓
· 河北省出台《特色种业发展推进方案》
· 籽粒机收技术模式助玉米产业提质增效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粒种子富一方百姓
——贵州岑巩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见闻
徐学练 本报记者 刘久锋

  

  

  

  

  图为贵州省岑巩县杂稻制种基地的收获场景。

  近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获悉,岑巩县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再次获得中央财政2019年度制种大县奖励,3年共奖励3000万元,其中2019年下达奖励资金1500万元。2015年,该县首次荣获该项奖励。

  一个边陲小县何以能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而两次荣获中央财政奖励?

  岑巩古称思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先发祥地之一。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我县的老百姓耕作技艺在很早时期就非常发达,加上县域属亚热带温润气候,阳光充沛,降水丰富,水系发达。”该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岑巩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群众接受新经验、新技术的思想转变快,创新动力足,才有杂交水稻今天的成绩。

  

  为吃饱饭多地“取经”引新产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该县龙田镇都素村陈世尤家中,其爱人杨碧莲正在教小孙子背古诗,并让他把掉在桌上的米饭夹起来吃了。

  “那年月苦呀,父辈那一代好多人长年挨饥受饿。”杨碧莲告诉记者,小时候,能吃上一顿白米饭都觉得很幸福。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长期以来,能吃饱饭一直是岑巩人民的梦想。

  为加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1975年冬,岑巩县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随南方稻区各省(市、区)南繁队一起赴海南学习“三系”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技术。1976年在县内首次试种杂交水稻“南优2号”190余亩,当年就获得较好的收成,由此掀开了岑巩杂交水稻制种的历史。

  “色泽要亮,颗粒要饱满。”在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文彪正在指导工人精选种子。

  30多年前,陈文彪只是该县注溪镇哨坪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为了推行落实县里杂交水稻种植,陈文彪身先士卒,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在田边搭起窝棚,吃住在田边搞试验。由于经验技术不足,他种植的杂交水稻全部失败,造成家里口粮困难。第二年,他结合气候、水温、施肥等因素进行总结,再次种植杂交水稻,实现亩产稻谷600公斤。种植本地稻种最多能产300公斤,而杂交水稻居然翻番。消息传出,在当地引起轰动。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县杂交水稻种植得到全面推广。

  1977年,该县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全县“三系”杂交水稻制种和大面积杂种一代推广工作。1978年,按照国家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成立了岑巩县种子公司,对全县的土壤、气候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岑巩符合制种条件。在县农业局相关技术干部的努力工作下,通过3年多的努力,试验制种“汕优2号”品种获得成功。

  由于杂交水稻制种水平较低,亩产仅45公斤。1979年,岑巩县开展了农作物品种资源普查和征集工作,建立龙田镇保坡良种场,对制种产业进行全新的探索和技术改良。1984年,通过改革杂交水稻制种体制,改进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温室无土两段育秧试验成功,制种单产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新的制种技术和生产管理指导下,县内杂交水稻种子自给有余,改变了以往种子从四川、湖南等地调入的状况。

  

  为致富抱团发展走出国门

  “我今年种了140余亩,预计收入35万余元。”该县天星乡孔塘村白沙井组村民邱承文告诉记者,2010年,他到该县注溪乡考察,看到当地群众种植杂交水稻致富后,便回乡开始种植,从最初的七八亩到如今的百余亩,信心越来越足,干劲越来越大。

  为进一步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岑巩县经过反复实地调研,全县稻田面积19万余亩,有10个乡镇13万余亩农田适宜制种。2007年,岑巩县组建国资控股的惠农种业股份公司,与安徽荃银、湖南隆平等公司开展合作。2010年,岑巩县惠农种业股份公司改制为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在注溪镇成立了龙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由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建立保险赔偿机制,抱团发展。

  为发展壮大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岑巩县通过加大投入,在龙江河沿岸的注溪镇周坪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杂交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以周坪村为中心,占地面积85.92平方公里,涉及3个镇、9个村、761个组、3229户、1.42万人。2018年,该县利用扶贫专项资金政策,撬动民间资本,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种子生产备案生产单位7家,委托企业20家,通过备案杂交水稻品种44个,生产良种1086万公斤,产值1.67亿元。产品供销湖南、安徽、广西诸省区及越南、缅甸、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多个国家,带动2万户农民创收致富,促使数万贫困人口脱贫。

  “每个月4000多元、包吃包住,还配备有翻译,出国、回国还乘坐飞机。”谈起去孟加拉国指导该国农民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时,该县注溪镇周坪村群众杨代军仍然记忆犹新。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岑巩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不仅从刚开始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亩,还培养了一代代农技人员和制种“土专家”。通过技能培训,该县培育了农民技术员295人、“土专家”85人,杨代军、杜方明等近20名“土专家”先后受种子企业委派到印尼、孟加拉国等国家指导制种,成为当地人赞誉的“洋教授”。

  通过精心打造,2013年8月,岑巩被原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项目获2014年度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2015年来争取全国制种大县奖补资金、省长基金、省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等涉农资金2.57亿元,成功打造了周坪杂交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兴建了岑巩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展示中心、智能化育秧中心,建成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了通过电脑、手机终端对园区天气、土壤墒情、光照、虫情、苗情等的远程实时监测。

  2016年7月,该县成功举办贵州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现场推进会,引领贵州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得到农业农村部、省、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今年,该县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扎实推进“一减四增”,实施杂交水稻制种3.04万亩,惠及注溪、龙田等10个乡镇77个村,预计产值735.68万公斤、1.1亿元。

  一花开后百花艳,产业致富幸福来。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带动下,烤烟、精品水果、生态畜牧渔业等产业争相并进,如今的岑巩,一条条柏油路或水泥路已通向各村各组,一栋栋新农房拔地而起,一辆辆小汽车开进了寻常百姓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