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认识农村家庭要理清三种变化
· 精准扶贫就该按需“点菜”
· 图片新闻
· 这么多“娶不起”的农村光棍说明了什么?
· 为贫困乡村产业发展培植动能
· 扶贫调研看“俏”更要看“实”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认识农村家庭要理清三种变化
柯利刚

  农村家庭是认识研究中国城乡“千年变局”大环境下各种问题的一个核心。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有利于建立思考农村问题的认识基础,有利于深入到农村社会问题的内部肌理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助力于把一些优秀的传统家庭观念融进现代价值体系,抑或让小家庭和大家庭、子辈和父辈之间实现同步发展。

  “农村的孩子见不着爸爸妈妈,老人见不着儿子儿媳,甚至老两口之间,都经常见不了一面。”这样的现象,经过媒体报道,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都不会陌生。

  这些现象有一个聚集点,那便是农村家庭。谈及农村家庭这个话题,笔者发现,很多人都会提及这么一句话:现在的家庭已经不是从前的家庭了。为了弄懂这句话的内涵,笔者搜集了很多素材,梳理之后发现,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农村家庭真的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最核心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家庭经济结构之变、家庭居住模式之变和家庭人物关系之变。

  农村家庭的经济结构由农耕结构转变为工耕结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中国最主要的产业始终是农业,最基本的单元始终是农村,最多数的个体始终是农民。农耕文明的底色和基调,决定了中国农村家庭的经济结构主要是农耕结构,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多代同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纵观历史,农耕经济虽有发展,但主要呈现为一种静态的发展,也就是说清代的农村和秦代的农村,虽然生产方式有所进步,但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在诸多领域造成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集中体现在农村家庭身上,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多出来的劳动力急需寻找一个去处;城市对外开放,不断产生新的工种和岗位,也因此产生大量的用工需求。一个有人,一个需要人,两者一拍即合,于是成千上万的农民选择“洗脚进城”。年轻人进城务工后,老一辈留守务农,于是曾经的农耕经济,转变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经济。

  农村家庭的居住模式由共居模式转变为分居模式。说到中国农村家庭的居住模式,大家基本上都能想到“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中国绝大多数的70后、80后,甚至90后,都有跟爷爷奶奶,甚至跟太爷爷、太奶奶一起生活的记忆。实际上,家庭居住模式是由家庭经济结构决定的。在农耕经济时代,人不离土,户不出乡,即使家庭代际之间,在生产、生活上有所分工,但不管怎么分,彼时的家庭成员主要呈现为一种共同居住的模式。

  现在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农村家庭的经济基础变了,农村家庭的居住模式也因之有了巨大的变化,当下的居住模式,可以称之为分居模式。笼统起来说,就是家庭成员分开居住,有人居住在农村,有人居住在城市。具体说来,分居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年轻人在城市居住,老人小孩在农村居住;第二,年轻人带着小孩在城市居住,老人留守;第三,年轻人带着小孩在城市居住,一位老人跟着住在城市照顾小孩,另一位独自留守。事实上,很多新生现象,比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老年版“周末夫妻”等,都和农村家庭居住模式的改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农村家庭的人物关系由家人关系转变为亲人关系。对于家人关系,过去有很多常见的说法,比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为居住模式是同进“一家门”,所以四代或三代,生活是在一起,生产也是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家人关系,是一种密集互动的超级熟人关系。超级熟人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对彼此的生活习惯、社交范围、生产特点等都十分熟悉。同时,因为父辈占据生产生活资料,掌握生产生活经验,传统的家庭纲常伦理也偏向于父母,所以传统的家人关系,是一种以父辈为绝对权威和核心的超级熟人关系。

  家庭经济结构转变为工耕结构之后,子辈的城市务工收入,远远超过父辈的务农收入,获得经济独立的子辈,越来越多地掌握了小家庭的话语权,父辈的权威核心地位也因此不断消解。同时因为分居模式的客观存在,父辈对于子辈在城市的工作内容、生活习惯和社交范围,由曾经的熟悉转变为现在的陌生。因此,当下农村家庭父辈和子辈之间的关系,逐渐由超级熟悉的家人关系,转变为相对陌生的亲人关系。这种转变的一个核心体现就是婆媳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婆婆,在进城的媳妇面前,要重新学会“当老人”,这其中就包括要学会“把媳妇当亲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认识研究中国问题,需要认识研究农村问题,更微观地讲,则需要认识研究农村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关系的微缩核心,农村家庭更是认识研究中国城乡“千年变局”大环境下各种问题的一个核心。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有利于建立思考农村问题的认识基础,有利于深入到农村社会问题的内部肌理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助力于把一些优秀的传统家庭观念融进现代价值体系,抑或让小家庭和大家庭、子辈和父辈之间实现同步发展。说到底,这样的认识,有利于让时代的大发展兼顾到更多家庭的小故事,让发展少一些阵痛,多一份温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