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国庆特刊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三农之变·家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生态家园展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09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生态家园展画卷
本报记者 钟欣 戴军

  

  

  

  

  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今天一家人要外出做客啦。

  

  

  

  

  雨过天晴,老杜跨上心爱的骏马在草原上驰骋。

  

  

  

  

  在维古奇村广场上,老杜给儿子讲述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2019年8月,老杜家的两个女儿在家门口跳绳。

  

  

  

  

  1988年秋天,杜伟军的侄子侄女在老杜家的土坯房前合影。

  

  

  

  

  今年雨水充沛,1500亩黑小麦丰收在望。

  

  

  

  

  老杜坚守的这片故土生态越来越好,雨后可以采到许多好吃的蘑菇。

  8月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最美的季节。这一天,雨过天晴,杜伟军一家五口爬上山,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跑到树下去采蘑菇。在蓝天白云下回荡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今年50岁出头的杜伟军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维古奇村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维古奇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猎民村,这里的鄂温克族乡亲祖祖辈辈以狩猎为生。如今说起小麦、大豆种植头头是道的老杜,当年可是维古奇村最优秀的猎手。

  “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帮助,让我们鄂温克族获得新生。”说起过往的生活,热爱家乡的老杜感慨万千。由于长期战乱,鄂温克族人口曾一度急剧下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游猎民族恢复和发展生产,还建立了鄂温克民族乡。

  走进规划有序的维古奇村,老杜告诉记者,这是1998年包钢捐资援建的新村,原来村里的老房子被一场大水冲垮了。去年,老杜一家还专门给包钢送去了他们自己种的黑小麦磨出的优质面粉。“现在我们自己有能力了,也要感谢当年帮助过我们的单位。”老杜说。

  1984年,维古奇村的狩猎队长——杜伟军的父亲杜国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建起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鄂温克猎民家庭农场——牛营子猎民家庭农牧场,第二年就向国家交售10万斤优质小麦,结束了自1956年以来维古奇村从来没有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历史。

  两年后,杜伟军放下猎枪,应征服兵役5年。1999年父亲去世,他辞掉“铁饭碗”接手了农牧场,并且把别人外出打工不种的田地承包过来。农场的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如今,勤劳的老杜一家把父亲当年开垦的1000亩地的农场扩大到了承包5000亩草场、流转5000亩耕地。夫妻俩还打算带领全村人在这鄂温克民族世世代代生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杜伟军将这两句话牢记心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守在北疆故土。

  “现在我们这里野鸡常见,野鸽子成群,苍鹰在空中翱翔,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老杜一家人对美丽的家乡满怀挚爱。此时,他的3个孩子唱起欢快的鄂温克民歌《春天来了》,成群的蝴蝶随着稚嫩的歌声在空中翻飞,漫山盛开的鲜花在雨后格外娇艳。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