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地方成就·编者按
· 用“绿色”绘就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 以“红色引擎”驱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红色引擎”驱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湖南省长沙县创新探索三种方式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刘姗姗 本报记者 张振中 杨娟

  一个以前老旧的茶园在经过园区改造升级之后带来了什么?在湖南省长沙县湘丰村,正在打造集“茶种植、茶加工、茶观光、茶文化”于一体的万亩多功能茶叶园区,茶叶产业一年给村级新型集体经济带来了60万元的收入。

  一片原来弃用的南瓜皮在加工利用之后带来了什么?在浔龙河村,在制作成南瓜饭、南瓜干之后变成了香饽饽,价值翻身5倍。像南瓜蔬菜这样的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后,助推村级集体经济9年增长100倍。

  一亩原本抛荒的田地种上巨型水稻之后能带来什么?一亩以科技引领、转型升级的巨型稻让农户增产200公斤,一年让村级新型集体经济入账10万元。

  在几个村庄变化缩影的背后,离不开长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擘画布局。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沈裕谋提出:长沙县新时期发展要按照“强园富县、优二兴三、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在这一总体要求的指导下,长沙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红色引擎”强劲驱动,创新探索了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5种模式:资本下乡共建模式、农旅结合引领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科普园区集聚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5种模式归纳起来主要为三种引领:政策引领、产业引领、科技引领。

  

  政策引领——强园富县,富县就要去掉“短板”,让农村“瘦”经济“壮”起来

  金井镇蒲塘村3年前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尽管2016年,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村里摘掉了“贫困帽”,但是村级集体经济仍是无源之水。

  “即使对挺进全国前五强的长沙县来说,农业还是富县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更是拖了后腿,因此,要强园富县,就是要去掉这个‘短板’,‘治愈’这个后腿,强劲发展包括农业园区在内的各个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农业农村,强园富县则更有后劲。”沈裕谋坦承。

  正当蒲塘村为发展集体经济一筹莫展之时,长沙县委组织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干部多次深入村组,与镇、村书记一起“把脉问诊”,首先致力于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2017年,长沙县全县114个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有52个,其中不乏收入为零甚至负债累累的行政村。靠什么来消除薄弱村?答案就是政策引领。

  政策很快得以落地。2018年8月2日,包括蒲塘村在内的57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账户上,都收到了一笔15万元的费用,这是用1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置换的标准厂房租金收益,这标志着长沙县在湖南率先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这样的“政策引领、飞地抱团”模式,村集体经济将连续三年获得每年15万元的进账,让“空壳村”有了“钱袋子”。

  在蒲塘村党总支书记杨莽看来,45万元虽然不算多,但却成为撬动集体经济壮大的“杠杆”。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村里拆掉了196栋危房、空心房,涉及167亩土地。盘活的成片地块成功吸引了茶业公司入驻。蒲塘村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入股茶园开发,今年茶企分红将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15万元的收入。

  如果说蒲塘村是依靠“飞地抱团”政策让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那么同属金井镇的湘丰村则依靠“洼地生金”政策让集体经济从“瘦”到“壮”。

  湘丰村是由三个“穷村”合并而来。2016年,刚并村时,村集体收入加起来不到8万元。2017年,湘丰村成立了党总支,湘丰村党总支书记林金良决定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后院”推向“前台”,大胆示范、率先引领,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

  2017年年初,湘丰村利用农村综合性试点改革这一政策契机,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在基层的创新实践,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普通农户怕风险,林金良决定领办合作社,合作社3个管理层都是党员,不厌其烦给村民做工作,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量化为货币的方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

  土地“合”出了规模后,湘丰村与湖南康丰生态种植公司合作,开发巨型稻种养结合项目,村集体利用农村综合性试点改革项目资金投入给巨型稻基地完善水利设施,按照约定,2018年,村集体获得保底分红20万元。

  “村里把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有针对性地投入所需要的企业,而不是随意撒网,使无偿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变为有偿的回报,为集体经济壮大开辟了新路子。”林金良说。

  土地盘活了,到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企业多了,原来闲置多年的老厂房、老村部、老学校等基础设施重新修缮利用起来了,仅租金一年就有20多万元。湘丰村利用“山、水、茶、禅”优势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茶产业园区。预计今年底,湘丰村新型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100万元,其中茶产业对集体经济的贡献率占比高达60%。

  

  产业引领——优二兴三、融合发展,融合就要“接二连三”,让农村产业“独角戏”成为“大合唱”

  10年前,果园镇浔龙河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已蝶变为全国生态艺术小镇。带领全村发生蝶变的领头人就是2009年返乡创业的柳中辉,10年来,身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柳中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让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由冷到热”。

  要使村集体经济“由冷到热”,产业是“炒热冷土地”的最好“武器”,因此,“农地+产业”成为村党总支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为此,浔龙河村党总支组织村民反复研讨,对浔龙河项目区1.47万多亩土地进行规划调整,从而为工商资本入驻“腾”出了地,为村民集中居住开辟了地,为村里集体建设项目“挪”出了地。

  解决了地的问题,浔龙河村按照“一产为基、二产引导、三产为主、一二三产协调联动”的思路,布局了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五大产业”。可是,两年前的浔龙河农业板块还处于亏损状态。邓勇接手负责后,身为党员的他决定迎难而上,经过调研,他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产业链脱节上,一产生产端旺盛,但却没有“接二连三”,消费端极其疲软。

  延长产业链才有出路,浔龙河村党总支决定从大宗农产品大米、蔬菜入手。浔龙河村600亩蔬菜进行生态种植,辣椒、空心菜、南瓜、丝瓜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经过粗加工,蔬菜价值倍增,如南瓜经过二次加工制做成南瓜饭,18元一桶的南瓜饭成为浔龙河游客的旅游饭;原本农民、市民弃之不用的南瓜皮加工成了南瓜干,市场价高达15元/斤,一年仅南瓜干销售就达10多万元。

  在种植业一产和加工业二产以及旅游业三产深度“融合”下,产业优二兴三、“接二连三”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迸发了极大的推动力,如今浔龙河村村级集体经济增长了近100倍,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多。

  与浔龙河村主要选择“农地+产业”引领方式不一样的是,开慧镇锡福村则选择了“农房+产业”的产业业态。

  锡福村以前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家家户户主要以养猪和种些小果蔬为业,单打独斗的小农业难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合唱”,村民不富,村集体经济也是一片空白。2014年,村党支部决定因地制宜,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闯出农旅融合的新路子。

  如何将村集体、村民与民宿企业紧紧地“绑”在一起?经过多次商讨,锡福村党支部探索出了三者完全融合的共同发展模式,民宿主、企业、村集体共建共享,分别按照6∶3∶1的比例获取收益。为了带头示范,村党支部副书记林隐君从2015年率先开办民宿,如今锡福村已形成了三大民宿片区,民宿由最初的5家变成了40余家。

  第三产业反向带动了果蔬种植和加工等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民宿人家户均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去年达到80余万元。

  

  科技引领——转型升级,升级就要靠科技创新,让低效农业转化为高效农业

  从稳坐“三湘第一县”到连续多年蝉联中西部第一县,长沙县历年来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新时代新长沙,长沙县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突出科技引领,这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

  2018年,长沙县科技对农业贡献率高达60.1%,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从长沙县两种水稻的全程高科技生产可见一斑。

  在湘丰村,大规模巨型稻的成功培育正是得益于水稻高科技的研发。如今,经过3年的培育,700亩2米多高的巨型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比常规稻增产200公斤左右。一株巨型稻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增收。村集体占股8%,一年村集体经济将从中分红10万元。

  相比起湘丰村植株特高的巨型稻,明月村种植的大多是植株一般的优质稻,但优质稻的优质恰恰就体现在科技的应用上。

  明月村,曾经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看到日益凋敝的农田,村党支部说服农户把抛荒田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抛荒问题解决了,但却没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在村党支部书记杨义明看来,传统的种植方式,哪怕是规模经营,土地的收益也十分有限,必须要引进新技术、栽培新方法,才能更大程度上激活土地的潜力。

  因此,明月村良田渴望科技的滋养!2018年3月,经过村党支部牵线搭桥,长沙哲农农业科技公司集中流转耕地810亩,致力将明月村打造成中国隆平种业硅谷示范基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如今,中国水稻所、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在基地开展水稻课题研究,全国89家种企入驻,400多个水稻新品种、新技术、1098项展示内容在基地聚集。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在明月村“安营扎寨”,明月村成为湖南水稻种植集成技术最大的集中展示与交易平台。科技的助力,让原本低效的水稻有了高收益。长沙哲农公司总经理李小媚介绍,一方面,水稻种植提升了科技含量,明月村水稻亩产量两季达到1150公斤,比传统种植增产300公斤;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观摩人群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每年到明月村观摩的人流量接近10万人,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带旺了农产品的销售。

  农业高科技带来高效益,不仅让明月村盘活了村集体闲置物业,每年新增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还让村里土地流转费用翻了一番,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哲农公司,转变为“股民”,下一步将参与企业分红。

  村民陈国强没想到,自己70岁了还能到哲农公司搞田间管理,每月拿3200元工资。“高科技让务农更轻松,我只要拿着手机,就能用软件看到每一块田里有没有病虫害侵袭。”陈国强说。

  在科技的引领下,明月村离实现“农村变景区、农田变公园、农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梦越来越近。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