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春风吹别大山里的贫困
· 百万河长,护水长清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以党章党规为镜深学细照笃行 正视问题刀刃向内抓好整改落实
· 莫让公园变“荒园”
·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活动新闻中心9月23日运行
· 黑龙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华丽转变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
春风吹别大山里的贫困
本报记者 李炜 杨丹丹 李竟涵 祖祎祎

  

  

  

  

  大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本报记者 李竟涵 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习近平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大湾村,隶属安徽省金寨县,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一度是个贫穷闭塞的“落后村”,偶尔来辆汽车,都能被当成新鲜事围观半天。如果说集老区、库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金寨,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那大湾村就是金寨县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大湾村变了。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子、吃上了“旅游饭”、做起了采茶工,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2018年,大湾村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出列村”,还成为全省首个“5G村”。

  大湾村因何而变?说起原因,村里人不约而同回忆起三年前那场座谈会。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脱贫攻坚的首站就选在大湾村,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话脱贫,还在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开了一场座谈会。总书记深情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大别山,吹暖了大湾村。三年来,他们积极探索,不懈奋斗,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绿色脱贫新路,一跃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示范样本。

  

  生活变好了:“老大难”不再难

  从金寨县城出发,下了高速,一条崭新的柏油路直通大湾村,约半小时就到了村口。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沿着村口的土路步行一公里,走进了贫困户陈泽申的家。

  陈泽申今年70岁了,小时候饿肚子的回忆还那么鲜明:“为了吃饱饭,大家就把山上的树都砍光,种玉米,但收成还是太低。”2011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大湾村的面貌也有了改观,但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因病去世,和正读书的孙子相依为命的陈泽申依然是村里的“老大难”。2016年,祖孙二人还住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两间危旧房里。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陈泽申家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牵起老人的手关切询问。当时的场景,陈泽申记忆犹新:“怎么致贫的,政府有哪些扶贫政策,去年收入多少……总书记问了很多,问得细致。他说,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随后,总书记又一连走进4户农家,听取村民对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种植茶叶以及移民搬迁等的想法,了解省市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总书记问我来年有啥期望,我说2016年希望收入能翻一番。”陈泽申自豪地说,这个当时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愿望,早已“超额”完成——2016年,仅依靠黑山羊养殖一项,他家就成了“万元户”;2017年,他获得村保洁员的公益岗位,再加上种植特色药材,年收入3.3万元,主动申请摘掉了“穷帽”;2018年,又开始在村办茶厂上班,还搬进了扶贫安置点的新房,年收入达到4万元。今年,在合肥读大学的孙子就要毕业了,陈泽申的日子越过越带劲。

  而对汪能保来说,最高兴的是看病不犯“难”了。汪能保老两口都患有慢性病,光医药费就压得中年丧子的他们喘不过气。三年前,总书记来到他家,拿起柜子上的药,关切询问老人的身体和药费开支,让他们备感温暖。

  “现在医药费至少能报销80%,而且村里就有卫生所,取药很方便。”老两口脸上的笑容多了。汪能保还考上了旅游讲解员证,打起了增收的算盘。金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汪洪涛告诉记者,在全省“351”“180”健康脱贫政策的基础上,金寨还实施了贫困人口“免费签约服务”和“先诊疗后付费”,彻底斩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根源。

  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各项政策的“组合拳”,打散了几十年来萦绕大湾村的贫穷阴霾。三年来,大湾村规划建设了4个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100%用上自来水、住进放心房,组组通电、通路,全村共有135户36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

  “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村里的变化。”这是村里人共同的愿望。

  

  环境变美了:外来媳妇的幸福生活

  漫山叠翠与徽派民居相映成趣,金黄、绯红的鲜花装点着白墙灰瓦,这就是村里“颜值”最高的大湾民宿。

  民宿管理员刘辉洪是贵州毕节人,2007年和老公在外打工时相识结婚。“哪想到刚走出大山,又嫁进穷山沟。”刚结婚那年,没进家她心里就“凉了半截”。民宿所在地当时一片荒芜,村民在此放牛养猪,臭气熏天。

  当时的大湾村,还没发掘出“红色”“绿色”两样宝藏:“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金寨积淀着红色基因,大湾村有些老民居就是红色遗址;大湾村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景区,青翠的大别山正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思路一变,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

  2018年,大湾村办起民宿,刘辉洪也得以在家门口有一份稳定收入。“每月工资2000元,旺季还会根据营业额补发提成。”热情爽利的她给民宿带来不少回头客:“去年有两夫妻从南京过来玩,今年还要带孩子再来住半个月。看到他们如此喜爱我的家乡,我打心底里高兴。”

  旅游带火了大湾村,村里现有旅游栈道、休闲漂流、游客接待中心等多个项目在同时建设。刘辉洪的丈夫一直在外打工,今年也回村里找到了工作。“在外打工不如在家踏实。”她告诉记者,新的民宿群正在建设中,届时将有26栋楼101间客房对外开放。“到那时,村里就热闹了,能有更多人回到家乡来。”

  都是贵州媳妇,王新云刚嫁到大湾村时家境更窘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她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新云农家院”。“第一年没赚什么钱。”但王新云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旅游学管理,回头客越来越多。2018年,她净赚3万元,还获得了“徽姑娘农家乐”创业项目扶持。

  “竹笋、辣椒、玉米、花生……旅游做起来,山里的土货都值钱了。”王新云感叹。最近她买了红灯笼、遮阳棚,信心满满地筹划着:“将来在路两边挂上红灯笼,能吸引客流。屋里坐不开的时候,就支上遮阳棚,在外面摆几桌。”

  找对了路,大湾村彻底变了样,山上山下处处是风景。臭气熏天的牛栏、猪圈,改建成了干净敞亮的旅游公厕。潺潺溪水环绕着新修的凉亭。“这儿的夜景可比城市漂亮!”村民们自豪地说。目前,全村办起了22户农家乐,其中一半由返乡创业者创办。5G信号开通后,游客还可以通过“5G+VR”技术远程欣赏大湾美景,体验一把“云乡愁”。

  

  产业变旺了:特色高效成脱贫“灵药”

  大别山有鬼斧神工的壮美,还是一座“宝山”——这里是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大湾村却守着“宝山”挨穷,村里人大多种些大路庄稼,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成规模。

  “高山出好茶,这里产的高山茶芽叶肥壮,香气馥郁,经久耐泡。”汪达海是大湾村最早一批开始种茶卖茶的人,但因为当时全村只有一些零星种植,不仅没人收购,即使担到外地的集市卖也被压价得厉害。“吃上餐愁下餐餐餐不断,借新债还旧债债债相连。”他自己写的一副对联道尽了曾经的困窘。

  近年来,金寨加大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茶叶品牌,大湾村的茶产业迎来了发展契机。汪达海不失时机办起茶叶加工厂,带动村民种茶、采茶。在他的带动下,身体残疾的贫困户汪能西仅靠采茶一项,去年就赚了1万多元。

  “今年是大湾村有史以来最长、效益最好的一个采茶季,四五户茶农的收益都超过1万元。”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告诉记者,优质高山茶的销路越来越宽。在60亩“扶贫定制茶园”里,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观看,收获后4斤茶售价1000元。

  目前,大湾村已建成1500亩高标准密植茶园和占地6000平方米的茶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获得了茶企青睐。从去年开始,安徽蝠牌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租下了村办茶厂,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全村400余户茶农增收。不少贫困户在这里学会一技之长、成为专业炒茶师。

  行驶在通向大湾村的盘山路上,经常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板,走近观望,才发现下方别有洞天——光伏板支撑架外套上塑料膜,摇身一变成了灵芝种植大棚。《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赤芝生霍山”,“霍山”即属于现在的大别山区。由于海拔高度适宜,昼夜温差大,金寨自古就盛产灵芝,位于山区的大湾村种出的灵芝,有效物质含量更高。

  2016年以来,随着光伏扶贫项目的实施,在金寨县力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指导下,大湾村发展了12亩“农光互补”灵芝种植基地。合作社理事长李文海说,“农光互补”无疑是多赢之举:山区每年会产生很多废弃树枝,这是菌棒的最佳原料,实现了变废为宝;灵芝管护用工量大,仅去年一年,12亩灵芝种植基地就支付人工费8万元,大大带动了农民就业;灵芝喜阴,光伏板下种灵芝,一片土地,两种收益,扶贫电站每年发电量28万度,收益超28万元,带动10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

  灵芝变成了大湾村的脱贫“灵药”。眼下,李文海正忙着新基地的建设,他要在大湾村再扩建25亩“农光互补”基地,“产业规模扩大后,我们会采取农户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企业收购加工的模式,让更多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靠种灵芝致富。”李文海说。

  

  人心变齐了:“暖心”支书让“懒汉”不懒

  “大湾村一天不脱贫,我一天不撤岗!”曾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前立下“军令状”的第一书记余静,天天都是大忙人。记者在大湾村的几天,一直想找她聊聊村里的发展,却总是“逮”不到人。

  “余书记刚来时还是个白净的城里姑娘,现在都晒得黑黝黝啦。”刘辉洪笑着说。2015年,在金寨县中医院工作的余静主动请缨,抛下才半岁的女儿,到村里任第一书记。刚到任十多天,就赶上了山洪暴发,情况紧急,她不顾安危和村干部们冲进水里,终于及时将全村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也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

  大湾村地势陡峭,村民居住分散,为了摸清情况,余静挨家挨户走访了37个村民组,为每个贫困户筹划脱贫的法子,争取更多的帮扶措施。2017年,两年任期到了,但眼看村里的脱贫工作正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她不加思索,主动要求续任两年。

  “书记办事暖人心,我们打心里信她。”陈志海原本在外打工,2017年回到村里,想用几年来的积蓄盖座新房。谁承想查出了白血病,不仅失去劳动能力,积蓄也很快被医药费耗尽。余静听说后,主动帮他申请了健康扶贫政策资金,还帮忙联系就医。现在,身体逐渐好转的陈志海跑起了出租,妻子也考了公交驾驶证,“我们今年脱了贫,也准备盖新房了。”

  在大湾村的“老村干部”何家枝看来,扶贫更要扶志,激发村民想脱贫、愿脱贫、能脱贫的内生动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打赢这场仗。

  杨学伦曾是村里人口中的“懒汉”,总想靠政府救济过日子,30多岁还没成家。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忙着拌水泥,准备搞农家乐。谈到“懒汉”的称号,他有点害羞:“过去思想是有问题,总觉得日子没奔头。”

  为激发杨学伦脱贫的干劲,3个月内,余静、何家枝等村干部40多次上门家访,还联系能人大户指导他种药材、搞养殖,帮忙申请贷款。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学伦变了,每天早早起来,忙里忙外,不仅盖了新房,还娶上了媳妇。现在看别人农家乐办得红火,他也“心痒”地要试一试。

  近年来,作为金寨县“四联四帮”工程的首个试点,大湾村61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和能人大户与73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产业发展,帮带劳力务工,帮解生活难题,帮提内生动力。干部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大湾村的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湾村考察时强调,大湾村的发展要搞成风景,不能搞成盆景。的确,大湾村不仅是金寨县脱贫攻坚的“样板村”,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在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决胜的战场上,更已成为摘穷帽、奔小康的“先行军”。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