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革命老区唱响“稻虾歌”
· 河北临西:农村党建“微课堂”烹调“营养餐”
· 图片新闻
· 2019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卫健委主题日活动在京举办
· 山海相依处 又添一缕香
· 最高检:2018年以来批捕毒品犯罪案件13.9万余人
· 安徽合肥:“市民街长”协助城市管理
· 第十一届博斯腾湖开湖季在新疆博湖县开幕
·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首批“防贫保险”理赔款发放到户 确保不“因病、因灾、因学”返贫致贫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07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革命老区唱响“稻虾歌”
——江苏省农科院“点穴式”帮扶黄花塘农业产业发展
马一杏 李文博

  六月,街边夜市里,新鲜热辣的小龙虾占领着南京老饕们的味蕾,而这些小龙虾下午还在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镇的稻虾田里“张牙舞爪”。

  在黄花塘镇,这边小龙虾刚刚装上运往各市区的快递车,那边插秧机已井然有序地播下绿油油的秧苗。

  三年前,黄花塘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是一个贫困洼地。一份革命老区黄花塘镇的调研报告摆在了时任省委书记李强的案头,希望对黄花塘老区开展“点穴式”帮扶。这份报告引起了高度重视,获得了重要批示,成就了江苏省农科院与黄花塘的“姻缘”。

  三年时间里,江苏省农科院通过人才输送、项目配备、平台搭建、党建共建等创新形式,打通了黄花塘增收“堵点”,唤醒产业活力,其中尤以稻虾综合种养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为代表,使黄花塘镇脱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18年,黄花塘镇629户1875名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一张规划图绘出光明前景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旧日黄花塘镇农业情况的真实写照,而“一季麦子一季稻”的传统耕作模式也使农田效益始终低迷。如何将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碰撞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花?2016年,江苏省农科院谋篇布局、科学规划,首先从编制《盱眙黄花塘革命老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开始。

  “厘清发展思路是关键!新的产业发展起来比较困难,而龙虾是盱眙境内特色支柱产业,我们要做的是因地制宜,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规划主要编制者江苏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研究员李德新认为。

  黄花塘片区多为丘陵坡地,土地呈现出细碎化、小型化的特点,水利设施建设年久失修;深加工能力欠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品牌产品较少;年轻劳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区域内旅游资源未能充分挖掘,旅游景点特色不足,生态农庄、农家乐发展水平较低,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都是掣肘的关键因素。”李德新分析。

  经过充分沟通和专家论证,江苏省农科院最终对黄花塘片区内5个乡镇作了整体规划,提出以黄花塘镇为重点的“一园四带”产业发展构架,打造出一个黄花塘现代农业园区及四大产业带——生态稻虾共作产业带、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带、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

  “我们农科院有技术优势,依靠科技带动,但如果地方不行动,我们怎么都拖不动。”江苏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江蛟对于盱眙县政府的积极配合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

  “到2020年黄花塘老区(五镇)农业生产水平会有大幅度提升,农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农民年收入达到2.1万元,项目区镇级财政收入平均超2亿元,村级财政收入平均达到50万元。”盱眙县副县长章文风介绍规划的预期目标。

  

  “一稻三虾”促成产业风生水起

  今年春季,曾经远赴湖北取经的江苏小龙虾养殖产业,迎来了湖北省武汉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他们此行来观摩学习的,正是已在江苏推广的“一稻三虾”高产种养技术。一年里,稻田可收获一季稻谷,春季和夏季共收获两茬成虾,来年春季还可收获一茬虾苗。而这一技术,也给黄花塘镇带来更清晰的致富希望。

  当然,想要实现“一虾”向“三虾”的跨越升级,并不那么简单,时间、空间的精密衔接与技术间的集成配套、生产观念的进步转型都十分关键。

  小龙虾对生存空间的要求颇高。现行稻虾共作生产模式大都沿用简单落后的“抓大留小”,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家宏介绍,这样的养殖模式容易导致塘内小龙虾自相残杀,疾病蔓延,引发小龙虾大面积死亡,造成产量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差。

  在张家宏的示范和指导下,黄花塘的虾农们摒弃了旧方法,抓住4月的时间开展“双抢”工作:一是抢抓小龙虾苗种出塘销售,二是抢抓小龙虾转塘养殖,杜绝目前生产上因为自繁自育导致种性严重退化的现象发生。在消毒灭菌工作上,张家宏为虾农带来了彻底的清塘、消毒、灭菌、除野杂鱼田间作业指导。“繁”“养”分开的虾苗成活率一般达90%以上,生长速度还很快,稻前虾一般只重在50克以上,稻中虾一般只重在40克以上。

  “我们自主研发了稻田养虾专用肥和专用饲料供农户选用,解决了稻和虾的绿色营养问题。在病虫防控上,指导农户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四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措施,更是收效‘快净稳’。”张家宏介绍。

  正是得益于这些绿色种养、绿色营养和绿色防控手段,虾农们意外地在水稻身上发现了新的商机。近年来,绿色天然的“龙虾米”“稻虾米”走俏市场,曾经只是作为小龙虾养殖副产品的水稻逐渐崛起,成为这场“共生共荣”大戏的双主角之一,真正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高产高效的目标。

  “在卢沟村,十个水稻品种正在一块50亩的水田里开展大比拼,我们将从中选拔出黄花塘片区最优质的稻米品种。”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张亚东介绍。

  “优质水稻种好了,收入与一季龙虾差不多,稻虾综合种养也可以向稻要效益,真正把‘龙虾米’打造成为稻虾产业的另一张名片,增加虾农收益保障。”张亚东说。

  

  产业兴旺助力脱贫攻坚

  黄花塘镇农业产业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曾经因农业凋敝带来的困苦贫寒,正被现在产业兴旺的强劲势头取而代之。

  盱眙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勇,对照着张家宏等人编制出版的《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模式图》,刚刚结束了二茬虾的投苗工作。2016年,他看中黄花塘镇毗邻红旗水库的优势,最早在这里实践了“一稻三虾”种养模式。

  第一茬虾亩产量达200-300斤,均价20元/斤;二茬虾亩产200多斤,均价15元/斤;稻后一亩地还能再繁殖300斤虾苗,正常的水稻产量约是1000斤/亩。卢勇感慨,去年每亩纯收入超过5000元。这两年,黄花塘镇的稻虾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稻田养虾面积已达到了8万亩,产值约3.3亿元。

  “黄花塘镇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丘陵地区不适宜养虾,但适合种果树。”江苏省农科院果树所副研究员王西成去年“接棒”扶贫工作,为企业带去高经济价值的葡萄品种和梨品种,手把手指导培植方式。如今,全镇新增高效设施园艺面积1200亩。

  今年,江苏省农科院与黄花塘镇政府签署共建宁淮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人情帮扶升级为制度帮扶。”江蛟笑称,革命老区的农业产业,正迎来更多高层次人才的返乡参与建设,转型升级欣欣向荣。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